第74章 老夫惭愧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74章 老夫惭愧

 

于是,便决定第一本印刷的书籍,就印这个。

“姐姐,这都是你的功劳!”蔡琰羞红了脸。

在韩芸、蔡琰、黄蝶舞三人近两个月的努力下,全史第一本印刷书籍在公元186年十二月,正式面世。造纸厂和印刷厂,韩芸交给了小梅率领老虎营第一分队守卫,严禁任何人随意进入和外出。

随后,韩芸带着蔡琰、黄蝶舞元霸士信等带着印好的一百本书籍返回交州军临时总部诸崖郡治所官朱城,这里后世叫做徐闻。

“蔡翁你看看这个!”韩芸冷不丁的将一摞《大羊大》放到了正在准备给第一期师资班上课的蔡邕面前。

“去和刘老说,这节课让他去,我这里有事。”蔡邕第一时间安排了有人替自已上课。然后翻开书籍,很认真的看完,之后久久没有说话。

大约半个时辰后,蔡邕突然大吼:“先圣啊,你看看吧,这是什么?”随即老泪纵横。

半天,才平静了情绪。

“小姐,这是你们几个做的?!”

“是的,蔡翁,琰妹妹编辑的这本书。我们想用它作为百姓的识字课本。还要请蔡翁帮忙!”韩芸说出了来意。

“小姐,这可是万代之功,老朽绝无二话。只是这纸张和印刷颇费财力吧!”蔡邕很担心价格问题,如果太贵,老百姓买不起的。

“爹爹,这东西不贵,一本书籍不到十文。”

“什么?不到十文!你确认?”

“爹爹,纸张是用竹子为主要原料生产的,而且量很大;书籍是活字排版,印的越多越便宜。一次制版可以印刷上万次呢。”蔡琰将整个过程向老父亲做了详细的介绍。

蔡邕的三观颠覆了。

“蔡翁,我想能不能将您的藏书贡献出来,我们印刷一部分,印刷的书籍我们一部分作为教育使用,一部分可以通过奉孝的军统卖到内地去,相信可以大赚一笔,补充我们的军费,当然,蔡老也会得到一笔报酬。”韩芸说的很认真。

“老朽只有一个条件。印刷书籍要赠送老夫一套。我的藏书,我会自已编撰好,你们可以直接排版印刷。老夫分文不要。”蔡邕已经看到,这印刷书籍面世将彻底颠覆竹简。世家豪门必然会疯狂,天下学子也会疯狂,所以,蔡邕决定用自已的藏书,为这种新的变革充当利箭,索性让这种变革来的更猛烈一些,这将使得天下读书人大幅增加,打破世家豪门对于知识的垄断。

“蔡翁,你的义举,就会名垂青史!”韩芸发自肺腑的说。

“比起小姐,老夫惭愧,你们做了老夫一辈子都想做的事情,老夫替天下人谢谢你们!”说完,蔡邕向两个小女娃深深鞠了一躬。

随后的的近两个月,韩芸直接让第一批师资班停课,集体编撰三本书。《语言》、《算数》和《自然》。这三本只是第一年度学习的课本,韩芸计划小学设置三年,然后就是初中,不过初中的课程,韩芸还没想好,主要是很多知识都还给了后世的老师。不过,韩芸认为,只要起个头,古人一定会很好的延续下去。

郭嘉看了这个计划,建议将太极拳和交州军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纳入未来的学校教育,韩芸一拍自已的脑袋,就叫他《体育》,于是人类第一本正规的体育教材开始由郭嘉和韩芸共同编写。

四个月后,也就是,东方骏传回汉帝刘宏病危的消息的时候,胶州九郡几乎所有的县城都办起了识字班,书籍由县府提供,一天分上午、下午、晚上一共三次,每次二个时辰,免费教百姓识字,课本就是《大羊大》,不过,书籍不允许带走,学堂门外由民兵守卫。

从一开始人不多,但后来,窗户外面都是来识字的人。各县按照蔡邕的要求,腾出了最大的房间,用于识字。蔡邕向各地提出了很变态的要求,识字普及率作为县府官员政绩考绩的依据之一,每个郡识字普及倒数第一,县令免职。

这一命令上可是扣着交州牧的官仿大印,弄得各县县府都将识字抬到了很高的地位。

同时,州府下令,士家在各地的房产全部没收,改建成学堂,十三岁以下孩童,不分女女,都可以入学,而且免费。

这一连串的举措,使得交州各地顿时热闹起来。这个消息也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开来,引起天下轩然大波,甚至于在内地世家豪门眼里,这个消息,比汉帝刘宏病情的消息还令他们关注。

“这不是一本简单的识字小册子,那小妖女是针对着那些贱民无法读书而来的!”洛阳太常府邸,袁逢看着手头的交州的密报,有点坐不住了。

“叔父,不就是让那些贱民读书吗?我就不相信贱民识几个字,就可以翻天。”袁术很不以为然,只要我们袁家死死控制大汉各地官府,些许识字的贱民还能怎么样。

“愚蠢!”袁槐对自已这个儿子的政治敏感性感到无语。

“公路,贱民能读书,就能做官,如果天下想读书的贱民都跑到小妖女那里,我们将如何应对?这小妖女是在掘我们世家豪门的根啊!”袁逢在给袁术耐心的解释,毕竟,这个不成器的家伙是袁家下一代嫡出子,如果正常状况下,袁家还要他来继承。

“兄长,为今之计,仅凭我们袁家恐怕无法阻止小妖女的作为。要彻底阻挡小妖女在交州成为心腹大患。可行三策。其一,一朝廷名义令其交出造纸之法和印刷之法,由朝廷控制;其二,一朝廷名义下招各地兴办官学,取缔私学,官学成为士子出仕的门槛;第三,密信荆州王睿封锁边境,严谨交州商队进入荆州,严谨流民进入交州。”袁槐思谋很久,提出了三条建议。

“贤弟此计甚好,明日我们就联络在京的世家豪门一起上书陛下下旨。”袁逢似乎看到了希望。

“老爷,这是坊间传闻的交州情况。”自从颍川书院五大学子离奇消失,直到收到匿名信函告知五大学子去向之后,年老多病的荀爽,便关注起韩芸的这支黄巾的南下之旅。


    (http://isfxs.com/book/CBIGBH-74.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isfxs.com
爱书坊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