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云婵到家后,先吩咐青竹把吃食送去了大嫂的院子,然后自己则提着吃食去了阿娘院子。
沈家,文溪院。
沈老爹和杜阿娘的院子也有个雅称,名“文溪院”,听说是取自杜阿娘名字里的“溪”和沈老爹表字里的“文”。
沈老爹表字“文叔”。
沈云婵到文溪院的时候,杜阿娘正坐在院子里刺绣,没想到沈大嫂也在阿娘的院子里,正看着账本。
前几年,杜阿娘就把管家权给了沈大嫂,沈家如今是沈大嫂管家。
沈家名下有几家铺子,就开在青山镇。
“阿娘。”沈云婵先是走到了杜阿娘身后,将手里的吃食递给了阿娘身边的巧娘,然后不好意思地对着沈大嫂笑了笑,“大嫂,我本来以为你在落梅居,所以就叫青竹那丫头把吃食带去了那儿,没想到大嫂在阿娘这儿。”
“谢谢云姐儿,我等会儿也要回去了。”沈大嫂是一个腼腆的人,即使和沈大哥成亲多年,还是那么个温柔性子。
“嗯,大嫂记得回去吃,我买了你最爱吃的糖葫芦。”沈云婵揶揄道。
沈大嫂本来想说自己不爱吃糖葫芦,可看着云姐儿促狭的眼神,突然就不好意思开口。
心里想着,都怪沈不疑,定是上次中秋灯会两人一起吃糖葫芦的时候,被云姐儿瞧了去,羞死人了。
不疑是沈大哥的表字。
说起沈大哥与沈大嫂两人,就不得不说一段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感情。
沈大嫂姓梁,单字一个宁,与沈大哥从小就认识。
那个时候沈家还住在祥云村,与梁家是邻居。梁家只有梁宁这么一个女儿,沈大哥晓事以后,就经常去梁家玩,还带着沈大嫂一起读书识字。
慢慢的,两个人就渐渐生出了一丝情意。两家长辈们也察觉出了一点名头,等两人到了年纪就开始议亲。
沈云婵听说那个时候大嫂梁宁还不愿意,知道原因后才知道,原是怕沈大哥考中秀才后变了心。
变心是不可能的。
沈大哥的认知里,梁宁是他养大的姑娘,从小陪着他读书写字的人是她,那么陪着她白头偕老的人怎能换了别人?
你知道为什么沈大嫂那么喜欢吃糖葫芦吗?
因为沈不疑年年都会给梁宁买,小梁宁舍不得,每次都会留一颗装在盒子里,后来被沈不疑知道,就不许她藏着,每次都要看着她吃完才走。
年少时的喜欢也能走到相濡以沫。
沈大嫂很快离开了文溪院。
杜阿娘便开始在沈云婵耳边念叨,“云姐儿啊,后天和为娘去参加庙会如何?”
“庙会可以求平安、求姻缘。”
“庙会外面还有很多好吃的好玩的。”
“那天镇里的王夫人、李夫人、孟夫人也会去……”
不待杜阿娘说完,沈云婵就开始告辞,“阿娘,我突然想起还有张帕子没绣完,我先回去看看。”
不一会儿沈云婵就消失不见。
“这孩子……”杜阿娘也发愁,她就想给云姐儿找个好人家,只是去庙会看看,又不是马上定下来,云姐儿怎么那么排斥呢?
沈云婵当然排斥。
如果只是相看人家就算了,可是杜阿娘口中的那几位夫人可不是善茬,一句两句不是提女子要如何相夫教子,就是提女子要如何贤良淑德。
沈云婵不喜欢听那些话,总觉得很刺耳,像是束缚在女子身上的一道枷锁,是困住女子的一座牢笼。
她看话本子的时候,有些话本子里还有歌颂女子守节的功德,更离谱的还有主张女子主动为死去的丈夫殉葬,以此彰显她们对亡夫的忠贞不二、至死不渝。
真是一些吃人的东西,那些话本子通通被沈云婵拿去当火引子去了。
她,沈云婵,注定是一个离经叛道、懒散无德的女子。
此生唯一的愿望,就是自由自在,不受束缚。
想来很难实现。
听说城外有座名清水的尼姑庵,也不知道收不收未嫁的女子。
……
翌日。
沈云婵一首躲在浮云居不出来,坚决不让杜阿娘想起她。
在榻上翻来覆去的,总觉得不得劲,话本子看着也没什么意思,写的都是些男欢女爱的假东西,也没见她遇到个好郎君。
“青竹,我想吃浮云糕了。”遇不到那就不想了,沈云婵摸了摸肚子,感觉自己又饿了。
浮云糕,顾名思义,其实就是云片糕,又名书册糕,雪白如云,形似无字天书,是糯米做的。
沈云婵觉得普通的云片糕吃起来总少点意思,研究了大半天,决定在云片糕里加上桃花酱,吃起来多了一分独特的风味和口感,遂取名浮云糕。
世间纷扰, 皆如浮云, 保持禅心, 自得安详宁静。
沈云婵觉得下一秒她就可以参悟人生,皈依佛门,做个高冷而神秘地尼姑。
完全不能想,会疯。
“小姐,青竹这就去做。”丫鬟兼厨娘的青竹有求必应,从不让小姐的肚子唱空城计。
半个时辰后,沈云婵如愿的吃到了浮云糕,浮云糕薄如书页,洁白如雪,口感柔软,甜而不腻,还是青竹手艺好。
今天是吃独食的沈阿云。
本想给阿娘和大嫂送一点过去,但是想了想又歇了心思。
不行不行,得躲着点阿娘。
不过计划赶不上变化,沈云婵注定不能一首躲在浮云居。
因为三年未归家的沈三哥沈埠辽突然回来了,还带回来了一个年轻妇人和一个五岁的小女孩。
(http://isfxs.com/book/EJGEBC-4.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isf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