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抢人口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59章 抢人口

 

徐州治所下邳城的铜壶滴漏声里,曹铄盯着案头《徐州人口志》上的"五百六十三万"数字,指尖敲了敲舆图上标注的"汝南荒地"。

送来的密报里说,青州、泰山流民正沿着琅琊郡向徐州涌动,拖家带口的队伍长达数十里。

"文和,"曹铄将竹简推给贾诩,"让宫台告诉各郡县:但凡是流民,无论贵贱,只要踏入徐州地界,先给十日粮食,再按户籍分田。"

"包括逃兵?"贾诩挑眉,目光带着几分玩味。

"自然包括逃兵。"曹铄起身望向窗外,护城河冰面己化,露出底下游动的红鲤,"让他们放下刀枪,来耕我们的地、铸我们的剑。"

数日后,开阳城外挤满了衣衫褴褛的人群。

当流民们看见城楼上"流民皆会活着"的告示时,有人当场跪大哭。

负责登记的官吏发现,这些人中既有因战乱失去家园的农夫,也有从大族庄园逃出来的奴仆,甚至还有几个穿着残破曹军军服的逃兵。

"俺是汝南刘三,带老婆孩子来投州牧!"

"小人原是陈留李府的书僮,求大人给口饭吃..."

登记官们忙得汗流浃背,忽然听见马蹄声由远及近。

众人抬头,只见高顺骑着马,身后跟着徐庶和一队士卒。"都起来吧。"高顺下马扶起一位拄拐的老人,"主公说过,徐州没有'贱民',只有'百姓'。从今日起,你们耕的地、住的房,都是自己的。

另外一点,这里不需要下跪。"

有老人问道,“土地我们能租种多久?”

“主公说过,人只要活着,土地就可以一首种,未来就算调整也只会更好。”高顺承诺道。

人群中爆发出山呼海啸般的"谢将军"。

徐庶望着那些眼中重新燃起希望的流民,忽然想起几年前他游学时,到处都是皑皑白骨的惨状。

"伯平将军可知,"徐庶低声道,"这些人从前连活着都是奢望,如今却也可以抬头做人。"

高顺摸出腰间的"均田令"木牌,那是每个徐州百姓都有的身份证明:"马均改良的水车,坡地也能变成良田,秋收时每家能多收三五石粮食。

主公说过,要让徐州所有百姓像人一样活下去。"

不要说乱世,就算是天下太平,又有多少人能像人一样活着?这也许是希望……

消息传到许昌时,曹操正在校场检阅军队。

当斥候禀报"徐州流民一个月激增十多万"时,他手中的令旗"啪"地落在地上。

"曹铄这是要挖空老夫的根基!"他望着远处操练的士兵,忽然想起自己推行的"屯田制"竟比不上徐州的"流民新政",不由得握紧了拳头。

荀攸却在一旁说道:"主公可知,当年商鞅徙木立信,不过换得百姓一句'秦法可信'。如今曹铄散粮分田,却是在告诉天下人:徐州,是真能让人活下来的地方。"

是夜,下邳的流民营地也燃起篝火。

曹铄巡视时,看见几个其他地盘过来的逃兵正帮着流民搭建草棚,他们手中的兵器己被熔铸成农具。

一位老妇人捧着新蒸的麦饼塞进曹铄手里,饼皮上还沾着她粗糙的指纹。

"州牧尝尝,"她笑得满脸褶子,"自打黄巾军过后,俺们就没吃过这么实在的饼了。"

曹铄咬了一口硬得如石头的饼,麦香混着野葱的辛香在舌尖散开。

他望着营地外一望无际的农田,那里插着密密麻麻的界碑,每块碑上都刻着农户的名字。

远处,马均改良的投石车正在测试,巨大的木轮碾过春泥,留下深深的辙印——那是希望的痕迹。

"文和,"他对身后的贾诩说,"派人去豫州、兖州、荆州、扬州等地散布消息:徐州的城门永远为活人敞开。至于那些想让百姓当'两脚羊'的诸侯..."他目光一冷,"终有一日,会被自己种下的恶果反噬。"

贾诩望着星空,忽然想起曹铄曾说的"人口即底气"。

此刻他终于明白,这个年轻的州牧真正的可怕之处,不在于权谋兵法,而在于他让乱世中的百姓第一次相信:活着,可以不做权贵的蝼蚁,而做自己土地的主人。

春夜的风带着泥土的芬芳,铜镜里隐约映出曹铄的倒影,那是一张不再稚嫩的脸,带着乱世罕见的坚定与温柔。

也许,这就是乱世的转机——当有人愿意把百姓当人看时,天下,就有了重新洗牌的可能。

……

徐州工坊内,陈宫、陈珪等人盯着木架上晾晒的雪白晶体,喉结不由自主地滚动。

在这个粗盐比白米还金贵的年代,案头堆成小山的雪花盐堪称惊世之宝——寻常百姓一年到头,不过靠一块反复煮熬的"盐布"调味,连军中精锐也只能在月底分得指尖大的粗盐粒。

"这是...精盐?"陈宫的声音发颤,指尖几乎要触到那堆雪盐,却在看清晶体细腻如霜的纹路时猛地缩回——他想起昔日在洛阳,听说只有三公九卿的宴席上才偶尔能见这般上品。

曹铄用竹筷夹起一撮盐,阳光穿过晶体折射出细碎的光:"将粗盐破碎、以井水熬煮三个时辰,再用麻布过滤七次..."他示意工匠掀开沸腾的铜锅,雪白泡沫下,沉淀的杂质己凝成黑垢,"如此便能得纯净如雪的'雪花盐'。"

"主公,此盐若售与百姓..."陈珪搓着手,既期待又忧虑。

"暂不售与百姓。"曹铄擦了擦手,"先以十倍于粗盐的价格卖给世家大族和权贵。"

"十倍?"陈宫挑眉,"恐遭诟病。"

"待工坊开足马力,雪花盐一旦上市,粗盐价必暴跌。"曹铄指着窗外的晒盐池,那里密密麻麻排列着上百个熬盐灶,"百姓先用粗盐过渡,待三月后产量翻倍,再降为五倍价。

至于有钱人,他们不缺钱粮,他们缺的是匹配他们身份的商品。"

陈珪捻须沉吟:"主公是想先用高价赚世家大族的钱,再以低价卖给百姓?"

"不止如此。"曹铄拾起一块盐布用力撕扯,粗布纤维间渗出暗黄色的卤汁,"盐布反复使用会滋生霉菌,却仍是平民唯一选择。但从今日起,徐州百姓若用盐——"他展示手中印有"徐州盐铁署"的竹票,"可半价购得粗盐。"


    (http://isfxs.com/book/G0BJF0-59.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isfxs.com
爱书坊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