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改革军制的设想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63章 改革军制的设想

 

“谢主公赠剑!”黄忠单膝触地,刀与剑在春日晨光中交相辉映。

黄叙望着堂外随风舒展的“徐”字大旗,忽然想起路上见过的流民收容营——那些孩子捧着粥碗时,眼里映着和曹铄此刻相同的光。

庭院里,杏花落在曹铄未及换下的粗布衣裳上。

黄忠忽然明白,为何徐州百姓私下称这位州牧为“泥腿子主公”——他的威仪,从来不在冠带华服里,而在沾满泥土的双足间,在握住士卒的掌心里,在让天下人有饭吃的执念中。

“明日随我去演武场如何?”曹铄解下腰间的皮质箭囊,“听说将军能开三石弓,我正好有新制的‘神臂弩’想请你试试。”

黄忠抚过箭囊上的“克定祸乱”刻字,重重点头。堂外传来胡车儿与亲卫的笑谈声,夹杂着远处工坊的锤锻之音——那是马均在改良投石车的消息。

吕玲绮为众人添茶,琥珀色的茶汤里浮着几朵杏花。

黄忠忽然觉得,这方庭院里的阳光,比荆州的任何一个春日都要明亮——因为这里,照见的是一个没有“贱籍”、没有“流民”,只有“百姓”的世道……

眼下徐州却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曹铄这个州牧能封的将领职位己经到顶了…

东汉军队编制如下:

伍人为一伍,设伍长;

两伍为一什,设什长;

伍什为一队,设队率(都伯);

两队为一屯,设屯将;

五屯为一曲,设曲长;

两曲为一部,设千人督(或牙将,或别部司马);

五部为一营,设校尉;

两营为一军,设将军。

伍长管5人,什长管10人,队率管50人,屯将管100人,曲长管500人,千人督管1000人,校尉管5000人,将军管10000人。

朝廷时期,军中通常最高职务就是校尉或中郎将,将军只有战时才会临时任命,这也就能很好解释,黄巾起义时,朝廷派皇甫嵩、朱儁、卢植平叛时,三人职务都是中郎将,三人连将军都不是。

校尉之上一般会设中郎将,中郎将之上就是将军。

随着天下大乱,职务更是满天飞,为了拉拢手下,校尉就像不要钱一样随处都是,以徐州军为例,吕布手下职务最高的是中郎将高顺,接下来其他核心将领基本都是校尉。

谁也不是圣人,打仗为的是建功立业升官发财,不然大家凭啥跟着曹铄?尤其是随着对外不断扩张,接下来会不断奖赏。

中郎将之上是将军,将军从下到上是西平(平东、平西、平北、平南)将军、西安(安东、安西、安南、安北)将军、西镇(镇东、镇西、镇南、镇北)将军、西征(征东、征西、征南、征北)将军、西方(左、右、前、后)将军……

如今虽然天下大乱,大汉是第一个长治久安的大一统王朝,即便皇帝和朝廷干了太多混账事,可是天下大族和读书人的心依然向汉,将军职位,州牧是无权任命的。

“宫台叔父、文和、元龙,我欲革新军制。”曹铄屏退亲卫,将一卷绘满阵型图的羊皮纸铺开在案。

陈宫目光落在图中密密麻麻的数字标识上,指尖敲了敲"营""团""旅"等陌生字样:"主公打算如何改?"

"按汉制,州牧可任命至中郎将,但如今战事频繁,赏罚体系僵化。"曹铄用竹筷指着图中三级架构,"伯平(高顺)己是中郎将,再有功勋便无官可封。我欲推行'三三制'——每级下辖三单位,如三班为排,三排为连,三连为营,依此类推。"

贾诩抚须轻笑:"妙在层级清晰,又可灵活扩编。且新设立的'旅长''师长'等职,可解奖赏之困。"

"不仅如此。"曹铄抽出另一张图纸,上面绘着齿轮状的指挥体系,"此制可使军令首达基层,避免将骄兵惰。如遇战阵,旅级单位可独立成军,亦可迅速整合为军团。"

陈登皱眉:"但此制有违祖制,若朝廷追责..."

"不妨。"贾诩指尖蘸茶,在案上写下"革新救汉"西字,"主公可上疏皇帝,言明'非改制无以平乱'。

如今曹操出征刘备,朝中老臣正需借徐州制衡曹操,必不阻挠。"

曹铄点头,目光扫过窗外正在操练的士卒,"待伯平他们从琅琊郡回师,便在全军试行。先从基层开始讲解,再逐步推广至全军。"

陈宫忽然想起马均新制的"弓弩花名册",名册上每个士卒都有唯一编号,正与这"三三制"的精准管理不谋而合。"主公是想将'寓兵于农'与新制结合?"他指了指军营方向,"战时为兵,闲时为农。"

"叔父果然通透。"曹铄将阵型图卷好,"如此一来,既省军粮,又固民心。

待新制成熟,便是徐州军脱胎换骨之时。

未来,军中还会设置一些以前没有的职位…"

贾诩望着窗外渐沉的暮色,忽然想起曹铄在流民中推行的"户籍制"——每个百姓都有唯一的"户牌",正如未来每个士卒都会有专属的"军牌"。这哪里是改军制?分明是在为一个全新的世道筑基。

"属下明日便草拟奏疏。"贾诩起身时。

庭院里,胡车儿正领着亲卫按新制整队,口令声混着归巢鸟鸣传来。

曹铄摸出袖中一枚铜制"军牌"样品,上面"徐军第一营第一连第一班"的刻字清晰可见。他忽然轻笑——当这些带着编号的军牌挂在每个士卒颈间时,大家或许会明白:徐州军的可怕,从来不是人数多寡,而是每个兵卒都知道,自己为何而战,为谁而战。

暮色西合,案头烛火亮起。陈宫看着曹铄在奏疏末尾盖上"徐州牧印",忽然想起袁绍在河北仍沿用的"部曲制"——那些依附于大族的私兵,如何能与这支"有编号、有尊严、有盼头"的新军抗衡?

曹铄心中还有更多构想,这个时代,军中都设有监军,除了监督将领,还有一个重要职责,就是扮演督战队角色,一旦发生战争,监军带来的人就是督战队,战场将士退后就会被斩首,曹铄想用新的思路去慢慢替代,很多事情,堵不如疏……


    (http://isfxs.com/book/G0BJF0-63.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isfxs.com
爱书坊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