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没有光,那就成为光!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四十二章 没有光,那就成为光!

 

2083年7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 - 北京“夸父”指挥部

巨大的全息星图在指挥中心中央缓缓旋转,曾经笼罩全球、象征死亡与畸变的深紫色污染云团,如今在中国本土及周边部分地区,己明显呈现出稀薄、退散的趋势,被一种象征“稳定与净化”的柔和的浅绿色所取代。

这并非自然的恢复,而是“息壤”计划倾注了无数智慧与血汗的成果。

“报告,‘息壤-3’型大型地脉稳定器在华北平原、长江流域、珠江三角洲及东北工业区己实现全面覆盖联网运行,区域性空间畸变指数下降至安全阈值以下,背景坍缩辐射强度持续回落,达到可控水平!”

“报告,‘息壤’生物场干涉仪原型机在西南、西北主要聚居点部署完成,轻度辐射症候群患者的异化进程己基本被遏制,部分患者体征出现逆转迹象!”

“报告,新型抗辐射作物‘息壤麦1号’在黄土高原上的试验田完成第三季收割,产量稳定,未检出有害畸变!”

一条条带着希望气息的报告在指挥中心内响起,李振华将军和林雪博士站在星图前,脸上的凝重并未因本土局势的改善而减轻半分,他们的目光越过国内那一片代表着努力与成效的浅绿,投向了星图上依旧被浓重、甚至更加狂暴的深紫色所覆盖的广阔区域——东南亚的丛林在枯萎,西伯利亚的冻土在扭曲,朝鲜半岛的废墟中游荡着阴影,曾经繁华的日本列岛如今只剩下死寂的轮廓和偶尔爆发的空间畸变闪光。

“本土初步稳定,只是第一步。” 李振华的声音沉稳而坚定,带着千钧重担,“‘息壤’的种子,不能只在中国的土地上发芽,外面,还有亿万人类同胞在辐射的阴影下挣扎在绝望中等待。”

林雪博士用力点头,眼中闪烁着科学家的理性与医者的悲悯:“‘息壤’计划的核心精神,就是修复与共生,我们积累的技术、经验、设备,必须尽快分享出去!时间……就是生命。”

—————

—————

2083年7月-8月

全球主要辐射重灾区 “息壤”医疗技术特派队启程

“昆仑”基地的巨型机库内,气氛庄严而热烈,一排排经过特殊改装、涂装着醒目的红十字与橄榄枝环绕地球图案的军用运输机和重型运输车队整装待发,它们不再是冰冷的战争机器,而是承载着生命希望的方舟。

“息壤”方舟医疗舰 - 基于“方舟-X”实验型浮空平台改装,庞大的舰体被改造成移动的超级医院和科研中心,搭载着大型生物场干涉仪、基因修复实验室、抗辐射药物生产线以及充足的医疗物资。

其强大的动力和防护能力,足以穿越危险的辐射云团和空间不稳定区。

首批两艘,分别命名为“神农号”与“岐伯号”。

“青囊”机动医疗方舱——模块化设计的重型卡车或履带底盘,展开后能迅速形成具备手术室、重症监护、隔离治疗和基础检测功能的野战医院,配备小型化的生物场稳定器和抗辐射药物合成装置。数量庞大,是深入内陆和重灾区的主力。

“杏林”快速反应医疗队——由最顶尖的医生、生物学家、辐射防护专家、工程师和心理干预师组成。他们身着特制的“息壤”防护服,配备便携式检测仪、急救设备和初期抗异化药剂,是第一时间抵达最危险区域的先锋。

李振华站在高台上,面对整装待发的队伍,声音通过扩音器响彻机库:“同志们!你们即将奔赴的,是比战场更复杂更严峻的考验!那里没有明确的敌人战线,只有无处不在的辐射污染、随时可能爆发的空间畸变、饱受病痛折磨的民众,以及……无处不在的绝望。你们带去的,不仅仅是药品和设备,更是活下去的技术,是重建家园的希望,是‘息壤’精神——生命至上,天下大同!”

“记住你们的使命!救死扶伤,遏制异化,传播技术,点燃希望!祖国是你们最坚强的后盾!同志们!你们准备好了吗!”

“时刻准备着!!!”

“出发!”

引擎的轰鸣震耳欲聋,巨大的舱门缓缓开启,在无数道饱含期盼与祝福的目光注视下,“神农号”和“岐伯号”率先腾空而起,冲破海南岛上空残留的淡紫色尘霾,如同两只矫健的银鹰,分别飞向北方。

地面上,庞大的“青囊”方舱车队和精干的“杏林”小队,也如同生命的溪流,沿着陆路通道,滚滚驶向国境线之外那片充满未知与苦难的紫色大地。

—————

—————

西伯利亚的寒风依旧刺骨,冰原上覆盖着一层诡异的、闪烁着微光的紫色薄霜,一支精干的“杏林”小队,在几辆改装过的“猛士-Ⅵ”全地形车的护送下,艰难地跋涉着。队长陈明医生中尉紧盯着手中辐射探测仪的读数,眉头紧锁。

突然,前方雪丘后传来一阵激烈的交火声和……非人的嘶吼!

“是异构体!全体都有!准备战斗!” 护卫队长低吼。

小队迅速依托车辆建立防线,只见数十只形态扭曲、覆盖着紫黑色晶体的怪物,正疯狂围攻一小队依托废弃装甲车残骸抵抗的士兵。

那些士兵穿着破旧的“霜巨人”外骨骼,正是第三苏联的“瓦尔哈拉”残部!他们弹药即将耗尽,动作因辐射伤害和严寒而变得迟缓,防线岌岌可危!

“是友军!火力支援!医疗组准备救治伤员!” 陈明毫不犹豫地下令。

“猛士”车顶的电磁机枪喷射出火舌,精准地点射着冲在最前面的异构体,几名“杏林”队员冒着被流弹击中的风险,迅速靠近受伤倒地的苏军士兵。

一名年轻的“瓦尔哈拉”士兵腹部被撕裂,紫黑色的污染正在伤口周围快速蔓延,他眼神涣散,痛苦地呻吟着。

陈明迅速跪在他身边,打开急救包,毫不犹豫地将一支珍贵的“息壤-I”型抗异化中和剂注射进他的静脉,同时用便携式生物场稳定器对准伤口。

“坚持住,同志!” 陈明用生涩但坚定的俄语喊道,手上的动作快如闪电,中和剂注入后,伤口的紫黑色蔓延肉眼可见地停滞了,士兵痛苦的表情也稍微缓和。

残余的异构体在“杏林”小队精准的火力和突然出现的生力军打击下被消灭。当最后一只怪物倒下,疲惫不堪的“瓦尔哈拉”士兵们看着正在救治他们战友,穿着陌生制服但眼神充满关切的中国人,眼中充满了难以置信的震惊和……一种久旱逢甘霖般的、微弱却真实的光芒。

带队的一名苏军少尉,拖着一条被冻伤的腿,挣扎着走到陈明面前,看着战友伤口上那被抑制住的紫黑色,嘴唇哆嗦着,用尽力气敬了一个最标准的军礼,声音嘶哑哽咽:“谢谢……医生同志……谢谢你们!我们的朋友!”

—————

—————

平壤污染区深处。

平壤,曾经的千里马之城,如今只剩下断壁残垣和笼罩在紫色尘霾下的死寂。

一座“青囊”机动医疗方舱在几辆装甲车的护卫下,强行突入到市中心相对完好的一个地下掩体入口附近,方舱迅速展开,洁白的灯光在昏暗的废墟中亮起,如同黑暗中的灯塔。

消息如同野火般在残存的平民中传开:“中国人!中国人带着能治辐射病的药来了!”

衣衫褴褛、面黄肌瘦、身上带着不同程度辐射灼伤或初期晶化痕迹的朝鲜民众,从西面八方的废墟和地窖中小心翼翼地涌来,眼神中充满了极度的渴望和深藏的不安。

方舱内,医护人员紧张有序地工作着,穿着“息壤”防护服的医生们用便携检测仪快速筛查病情,护士们分发着营养剂和基础抗辐射药物,对于出现早期异化症状的,立即引导到安装了小型生物场干涉仪的隔离区进行稳定治疗。

一位年迈的朝鲜妇女抱着一个因辐射而高烧不退皮肤出现灰斑的小女孩,颤巍巍地排在队伍里。

当医护人员仔细检查了小女孩,并给她注射了一支中和剂后,孩子滚烫的额头竟奇迹般地开始降温,痛苦的哭闹也渐渐平息。

那朝鲜妇女浑浊的眼中瞬间涌出泪水,她紧紧抓住医生的手,布满皱纹的脸上是纯粹的感激,她不断地说着朝语,虽然语言不通,但那份重获希望的情感,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深深感受到了。

她忽然想跪下磕头,却被年轻的护士温柔而坚定地扶住了。

护士用刚刚学会的简单朝语,配合着手势,努力传达着:“不用谢,阿妈妮。我们是一家人,会好起来的!” 她的笑容透过防护面罩,温暖而真诚。

方舱外,越来越多的朝鲜民众安静地排着队,他们看着方舱内忙碌的白色身影,看着那代表着生命与稳定的灯光,眼中熄灭己久的光芒,正在一点点重新点亮。这灯光,不仅仅是在治疗身体的创伤,更是在驱散绝望的阴霾,播撒着新生的火种。

—————

—————

在饱受洪水和坍缩辐射双重蹂躏的湄公河三角洲,一艘经过改装的“息壤”方舟医疗舰——“岐伯号”停泊在浑浊的河面上,如同一座漂浮的生命绿洲,它的周围,聚集着无数满载难民的舢板和小船。

舰上,除了紧张的救治工作,一场特殊的“授人以渔”行动正在进行,一个宽敞的舱室内,来自越南、柬埔寨、老挝等国的医护人员和工程师,正聚精会神地听着中国专家讲解小型生物场稳定器的原理、操作和维护要点,学习着简易抗辐射药剂的配置方法。

“大家看,这个核心部件是关键,要定期检查能量输出……” 中国工程师耐心地指点着,旁边有翻译同步传达。

“这些草药的提取方法,结合我们提供的基础配方,在本地就能制备有效的初期抗辐射药剂……” 一位老中医指着投影上的植物图谱。

来自柬埔寨的年轻医生索帕,认真地记着笔记,眼中充满了求知的渴望,他的家乡是重灾区,许多亲友饱受辐射病折磨。他看着中国专家毫无保留地传授着这些救命的技术,心中激荡着难以言喻的情感。

课后,索帕找到带队的中国医疗官魏晨,深深鞠了一躬,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说:“谢谢你们,不仅救了我们的人,还教会我们如何自救。这技术……太珍贵了!你们本可以……”

魏晨微笑着扶起他,拍了拍他的肩膀,指着窗外浑浊河面上那些翘首以盼的难民小船,又指了指舱壁上“息壤·人类健康共同体”的徽标,用清晰的言语说道:“索帕医生,技术只有在需要的人手中,才能发挥最大的价值,‘息壤’不是独占的宝藏,它是属于全人类对抗灾难的火种,我们希望你们学会它,掌握它,让它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救治更多的人!记住,我们同在一条船上,只有一起划桨,才能渡过这条名为‘坍缩’的险滩。”

索帕看着魏晨真诚的眼睛,再看向窗外同胞们眼中升起的希望,重重地点了点头,泪水在眼眶中打转。

他明白了,中国医疗工作者带来的,不仅仅是药物和设备,更是一种自力更生的能力,一份在绝境中重建家园的勇气和希望。

—————

—————

从西伯利亚的冰原到朝鲜半岛的废墟,从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到次大陆的焦土,“息壤”的旗帜在坍缩辐射的阴霾下倔强地飘扬。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医疗工作者与技术团队,如同不知疲倦的信使,将生存的技术、抗异化的药剂以及最宝贵的希望火种,源源不断地送往仍在苦难中挣扎的邻邦。

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黑暗中的领路人,每一次成功的救治,都宣告着生命对辐射的胜利,每一次技术的传授,都在为当地的复苏埋下种子。每一次坚定的守护,都在无声地传递着一个信念——灾难面前,世界不分家,人类不孤独。中国以行动践行着大国的担当,用“息壤”之犁,在辐射污染的大地上,奋力开垦着属于全人类的、充满新生希望的田野。

虽然前路依旧荆棘密布,但希望的星火,己然在废墟之上,顽强地开始燎原。


    (http://isfxs.com/book/GBEC0F-52.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isfxs.com
爱书坊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