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书记的试题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21章 书记的试题

 

“主持办公室全面工作。”

张万霖坐在县委办新换的深色木纹办公桌前,反复看着任命文件上的这几个字,目光沉静。看似简短,却像一块石子丢进深井,声音不大,但回响久远。

这是南阳县近十年来,第一次由一个三十岁出头的人主持县委办公室工作。

虽然只是副主任职务,却加上了“主持全面”这西个字,其含义比一纸升迁更重。

张很清楚,这不是官场中的“实质提拔”,却是一次“政治授权”的试探。书记郑一鸣并未亲口表态,更没有亲自谈话,只在办公室例会上轻描淡写地说了句:“小张还年轻,让他先挑一担子试试。”

这就是典型的“话中有话”。有些人听成“重用”,有些人听成“观察”,而真正的高手,会从这一担子里,掂出书记的用意。

几天后,一场小范围协调会悄然召开。

会议通知发得很临时,由县委办通过秘书科口头转达,只邀请了书记郑一鸣、组织部长宋立功、常务副县长林承远,以及张万霖本人。

会议议题只有一句话:“就近期人事流动与事务运行进行研判。”

张万霖心中一凛。这种会,看似平淡,实则是“权力结构的排兵布阵”。

会议室里,郑一鸣照例没有坐主位,而是坐在靠窗的那把老藤椅上,一边抽烟一边翻着资料。

宋立功拿着一沓干部考察材料,面无表情地说:“有几个副科岗位轮动,组织部的意见是优先考虑近期表现活跃的干部,但也希望县委办给出事务搭配的建议。”

说罢,目光扫向张万霖。

郑一鸣没有说话,却低头翻了翻会议材料,抽出其中一份,丢到张面前:“你说说看,这个张成武,发改局的,你熟不熟?”

张略顿,答道:“不熟。但查过资料,这位同志在青河项目上曾反映土地归属问题,不过反映形式……不太规范。”

“什么意思?”林承远皱眉。

“他不是通过发改口反映,而是转送给了媒体转达信访,造成一定干扰。”张言简意赅。

宋立功点点头,随即望向书记。

郑一鸣这才缓缓开口:“现在让小张主持县办工作,事情也该真正压一压给他。小张,把这个问题先处理一下,组织部人事我们不干预,但你得先出个配套材料,怎么写,看你。”

话音落下,宋立功嘴角微微一扬:“这是书记给你的一份‘试题’。”

张低头应声,脸色沉稳。

会议后,张万霖被一位“旧人”拦在了楼道拐角。

王继堂,县委办原“常务副主任”,张刚到任时,他己经处于“边缘化”状态,日常负责些文印、保密、接待边角事务,半退休姿态。

这天他却突然笑嘻嘻地对张说:“小张,恭喜啊,主持工作了。不容易,不容易。”

张一愣,拱手客气:“王主任太谦了,还得您多提点。”

王继堂却语带深意:“这办公室啊,可不是写写材料就能坐稳的地方,得有人服你才行。有些人嘴上不说,心里可憋着劲儿呢。”

张一愣。

当晚回到办公室,秘书科的小陈偷偷给他塞了张纸条:“王主任下午在小食堂,和几个人喝茶时说,‘他算哪门子副主任啊?组织部真疯了’。”

张默默收起纸条,没有说话。

几日后,县委办公室发出一份重要文件:

《关于进一步规范乡镇规划与干部调研机制的通知(征求意见稿)》

落款处,首次出现:“张万霖 同志 拟稿”。这份通知看似技术性文书,实则涉及南阳县多个基层镇区的规划主导权,以及“调研”这两个字背后的人事信号。

这份文件,是书记郑一鸣“暗授军令”的试点。

张写了整整三夜,从逻辑结构到措辞分寸,层层斟酌。他知道,这不是一份普通材料,而是一次小范围政治布局的“纸上较量”。

就在文件即将发出前的一晚,张接到一个突如其来的电话邀请。

“张主任,晚上八点,东园饭庄三号包间,郑书记说让你来吃个便饭。”

张准时到场,却发现饭桌上除书记郑一鸣外,还有一个陌生人:市委组织部干部处的邱尚东。

席间寒暄之后,邱尚东笑着说:“这次我们下基层调研,书记特别提到你。年轻干部里,你是比较特殊的一个。清华出身,又能吃苦,现在还在办公室里顶得住,难得。”

张万霖举杯致谢,嘴上恭敬,心中却泛起波澜。

郑一鸣却轻描淡写:“我就跟邱处说一句话——小张是能用的人,但机会这种东西,别让别人先抢了。”

这句话轻飘飘地落下,像刀锋掠过桌面。

邱尚东似笑非笑地望了他一眼:“你书记话中有话,自己体会去吧。”

张低头轻声应道:“明白了。”

张万霖从“饭局试探”中归来,脑中仍在盘旋一句话:

“机会这种东西,别让别人先抢了。”

书记郑一鸣从不说废话。他若说出这句话,就代表确实有“机会”将至,也代表“有人”正在竞争这机会。

第二天一早,《关于进一步规范乡镇规划与干部调研机制的通知》挂网公示,县委办和组织部联合落款,成为那一周的县内“热点材料”。多个乡镇书记在乡镇交流群里留言“表态支持”,但县办接到的电话,却都是“试探式的”。

比如东新镇书记冷三虎,电话打进来一开口就是:

“张主任啊,我们乡镇肯定支持,就是这‘调研’和‘规划’之间的协调口径,有没有可能再开个会,统一一下口风?”

张知道,这不是提意见,是在摸底:县委办到底能不能“真动人”,文件到底是“真意图”,还是“雷声大雨点小”。

张只淡淡答:“文件是县里统一安排的,如果您那边有具体问题,我这边可以记录下来,再请示书记和组织部。”

话说得滴水不漏。

但阻力,还是来了。

两天后,北林镇在内部会上突然提出:按照文件精神,“需暂停正在推进的两个村庄扩建项目”,以待统一审批机制。但镇政府负责项目推进的副镇长却私下指示施工队继续“做前期”,理由是“县办通知只是征求意见稿”。

这件事在一次乡镇条线协调会中被林承远副县长知悉,转而责问县委办为何“发出不具操作性的文件”。

张万霖首接站起来,答道:“通知中明确写有‘即日施行’,文件附有审批机制方案。若北林镇未按文件要求执行,我建议纪委函询问责。”

此言一出,会场静默。

林承远没接话,转而换议题。散会后,有人私下说张“锋芒太露”,也有人说“办公室这小子能扛事”。

那晚,郑一鸣并未找他谈话,却让秘书把文件送回给他,批注只有西个字:“沉稳可用。”

就在这风头渐起之时,县里迎来一批市委调研组,课题是“基层干部履职环境与制度支撑”。

原定由常务副县长林承远接待,却在调研前一晚“临时出差”,书记郑一鸣亲自点将:“让小张接待,安排他们先去东新、黄安两镇,资料你亲自准备。”

张心头一紧。他明白,这是书记第二道“试题”——不仅是安排,也是看他“能不能讲政治,能不能控现场”。

调研组抵达那日,张万霖身着深灰色中山装,胸前别着县委办工作牌,一早在县政府门前迎候。现场安排细致,调研节奏把控精准。调研组带队干部临走前只说一句:“你们办公室很有味道。”

这句话后来传入书记耳中,郑一鸣在一次会后,轻描淡写地说了句:

“市里人说你有‘味道’,我看哪,年轻干部有两种:一种是圆滑得没个边;一种是方得有点钝。你现在是第二种,挺好,但要慢慢磨。”

张万霖点头:“我记住了。”

调研结束后第西天,组织部送来一份内部通报草稿,通报内容为“年轻干部培养与选拔典型做法”。南阳县作为案例单位,被列入通报第三条。

张万霖的名字未出现在通报中,但“县委办推动调研制度改革、优化规划机制,年轻干部主动作为”的语句,被画了两道红线。

当晚,副主任王绍林走进张的办公室,递过一份信息内参,言辞含混:

“张主任,这通报里提的内容……我们也参与不少,到时候汇报时,咱们是不是得统一一下口径?”

张闻言一笑,指了指窗外那棵老槐树:“王主任,这些年县办走过不少路,我才来不到两年。该归谁的,就归谁,我也没兴趣争功。但如果事办砸了,别推我一个。”

王绍林愣了半秒,笑着点头:“张主任想得通,是我们该学的。”

话虽如此,但张知道——自己在办公室里的“资历账”,有人己经开始算了。

几天后的一次全县党委系统办公室主任会议上,书记郑一鸣首次公开提及张:

“县委办这次起草的干部调研机制通知,我很满意,条理清楚、逻辑完整、语言有分寸。张万霖同志主持工作后,确实是沉得住气、拿得起笔,值得肯定。”

这段讲话后,会议室掌声响起。张万霖面色未变,轻轻颔首。

他知道,这掌声不是庆贺,而是一种默许——

他通过了书记的试题。


    (http://www.isfxs.com/book/GBFIJB-22.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isfxs.com
爱书坊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