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主任,政研室的材料送过来了,说是要急签,明早常委会要用。”
小陈说话语气急促,把一叠刚复印出来的“专题调研报告”放在张万霖桌上。
张万霖没有马上动笔,而是沉默地翻了几页。
这是一份题为《南阳县基层党组织运行现状及优化建议》的专题报告,起草人是政研室副主任钱文涛,一贯以“笔力强”“调门高”著称。
通篇看似中规中矩,却在“建议”一栏中提出:“为打破乡镇党委书记任用固化格局,建议探索交叉任职,强化组织调度权,部分推荐人选可纳入县办协助培养机制。”
张眉头一动。
这段话,表面是建议改革,实际上却暗藏玄机:把县委办“纳入培养推荐通道”,等于把人事权从组织部手里抢出一部分。
政研室这个建议,无异于往“组织部这头老虎”身上拔毛。
而张知道,这份材料里有他的影子——文中出现的某些“典型干部事例”,正是几个月前他主持调研时的材料内容。
他不动声色,提笔在最后一页批注栏写道:
“材料分析扎实,视角较新。建议在具体建议表述中注意用语斟酌,勿给外界造成机构职能模糊之感。”
字写得不轻不重,仿佛无意,却正是“杀机”所在。
第二天上午,县委常委会照例召开。
组织部长宋立功照例坐在会议桌左侧,脸色沉静,但眼神警觉。他翻阅材料时,在建议那栏顿了一下,随后朝张万霖扫了一眼。
张不动声色,只是在书记郑一鸣询问“大家有无修改意见”时,提前开口:
“调研材料角度确实新颖,只是建议部分建议类措辞作技术性调整。”
这话一出口,组织部长宋立功接上:
“确实,关于‘调度权’这类表述需慎用,容易引发结构性误读。”
书记点头:“那就把建议语气降下来,避免不必要的理解歧义。”
表面是文字修订,实际上——政研室的这条人事建议,被毙了。
更重要的是,张万霖主动出刀,组织部长顺势下锤,书记却未干预。
这说明三点:
1.张,己可以主导材料中涉及权力边界的问题;
2.组织部认定:张未越线,反而“帮了”一把;
3.郑一鸣在有意放权,甚至放手,让张试刀。
整个常委会开了两个多小时,旁人以为风平浪静,只有张自己知道:
这是一场没有声音的“首杀”,对的不是人,而是权力方向本身。
当天下午,张万霖接到政研室主任丁茂春的电话,请他“谈谈材料意见”。
张一向敬重丁,是县里资历最老的笔杆子之一,几十年写过上百篇重要讲话稿。
两人在县委办小会议室见面。
丁茂春言语委婉:“张主任,我们政研室一贯按照制度起草材料,从不夹带私货。这次小钱那份建议,我初审时就觉得语气太重。但也不能一棒子打死吧?”
张答得婉转:“丁主任,我理解你们的初衷。我在会上只是就用词提点,没有否定调研价值。”
丁茂春看着他,忽然叹了一句:
“你现在讲话,越来越像书记了。”
张一笑:“不敢,我只是尽职。”
两人沉默了一会。
离开时,丁丢下一句话:
“老笔杆子也怕笔刀。记得,这句话以后你会懂。”
张听着这句像咒语一样的话,久久没动。
晚上,书记郑一鸣回了县委办,顺手翻了那份调研材料的改稿。
看完后他没说话,只是问张一句:
“你觉得现在县委办什么事最要紧?”
张略一沉吟,道:
“防走偏、稳结构、压泡沫。”
这三个词,是他精心准备的。
郑一鸣笑了,意味深长道:
“防走偏靠你;稳结构靠他们;压泡沫,要靠时间。”
接着又道:
“你前阵子提的那几名挂职乡镇的干部,材料我看了,都还不错。但别急着下口,先在材料上练练。”
张明白,这是书记不打算马上给他“提人”的授权,但愿意让他“试刀”。
三天后,县人事协调办来了一份“关于部分中层干部轮岗建议名单”,其中包括一个敏感名字——梁凯。
梁凯是财政副局的老兵,能力一般,但“对上很会说话”,之前张就注意到他频频出现在组织部某副部长身边。
轮岗建议上写着:拟调任城乡办副主任,主管基建预算审报。
这个位置,意味着接触大量财政调度权。
张一看,立刻嗅出味道:这是组织部、财政线联合布局,把“人”送到预算关口。
他当机立断,没有签字,而是在协调建议栏写了西个字:
“暂缓研究”。
第二天,县办内部讨论时,几位副主任都知道这个名字没过,心照不宣。
其中小高私下问他:“梁凯那人,是不是得罪你了?”
张只答了一句:
“不是我不签,是他太快了。”
在官场,“太快”三个字,胜过千言万语。
两周后,张万霖亲自主持县委办例会,会议重点是“文件标准化建设”和“干部文稿轮训”。
其中决定:由调研科副科长彭云接替高小鹏,担任文稿组组长,统筹所有县委重点材料初审工作。
此举看似普通,实则关键。
彭云是他调研时重点扶持的年轻人,思路清晰,行事谨慎。
会后,组织部长宋立功在楼道里碰到张,笑着说:
“你这步棋走得好,‘文稿’位置不显眼,但全县发文都得从他手里过一遍。”
张点点头,没有言语。
他知道,这是他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用人”。
不是递条、不是建议,而是——决定了某人是否出现在“发文名单”上的权力。
一个月后,张收到一封匿名信,是手写的,只写了两个名字:
“小心丁茂春,小心钱文涛。”
没落款,没有证据。
他看完,把信撕碎,扔进粉碎机里。
但他知道,写这封信的人,不是“警告”,而是“提醒”——政研室的两位老笔杆子可能“不是一路人”。
他没有行动,也没有传话。
只是在随后一次修改县级总结时,主动提出:“建议由文稿组统筹,政研室作为素材支撑,避免多头起草。”
这句话写进会议纪要后,整个文稿流程发生微妙变化。
表面是“职责清晰”,实则是“权力再分配”。
书记看后,批了:“可行。”
当天深夜,张独自坐在办公室,把笔放在桌上,久久未动。
笔下是刀,纸上有血。
不沾血的刀,永远只是工具。
一旦血溅纸上,便是真正的“官场之刃”。
(http://www.isfxs.com/book/GBFIJB-26.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isf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