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暗流未息,国内整肃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4章 暗流未息,国内整肃

 

第14章:暗流未息,国内整肃

大汉与罗马签订新协议后,边境局势暂时缓和,但陆川心中清楚,罗马的野心犹如潜藏在黑暗中的暗流,随时可能再次涌动。为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危机,他决定进一步强化大汉自身实力,从内部整肃入手,全面提升国家的治理水平和综合国力。

陆川首先将目光投向吏治。尽管此前推行的“廉政肃纪令”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有部分官员阳奉阴违,暗中贪污受贿,严重影响了朝廷的公信力和改革的推进。陆川决定展开一场全面的吏治清查。

他设立了专门的监察机构,选拔了一批刚正不阿、铁面无私的官员负责此项工作。这些监察官员被派往全国各地,深入调查各级官员的政绩与操守。一旦发现贪污腐败、渎职枉法的行为,绝不姑息,严惩不贷。

在清查过程中,诸多问题逐渐浮出水面。一些地方官员为了政绩,虚报税收和人口数量;还有些官员与当地富商勾结,垄断市场,欺压百姓。陆川得知这些情况后,龙颜大怒。他下令将涉案官员一律革职查办,没收其非法所得,情节严重者,依法处以重刑。

其中,一位郡守因贪污军饷、中饱私囊,导致当地军队军备废弛。监察官员查明真相后,陆川立即下旨将其斩首示众,并将其家族财产全部充公。此消息传出,举国震惊,其他官员纷纷收敛行为,官场风气为之一振。

吏治整肃的同时,陆川也关注着民生问题。虽然改革让部分地区的百姓生活有所改善,但仍有一些偏远地区的百姓生活困苦,温饱难以保障。陆川决定加大对这些地区的扶持力度。

他派遣农业专家前往贫困地区,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和新农具,帮助农民提高粮食产量。同时,下令减免这些地区的赋税,并提供低息贷款,鼓励百姓发展手工业和商业。为了确保政策能够切实惠及百姓,陆川还安排专人监督政策的执行情况。

在一个偏远山区,百姓们长期以传统的刀耕火种方式耕种,收成极低。农业专家到达后,教授他们梯田开垦技术和良种培育方法,并帮助他们修建灌溉设施。几个月后,当地的粮食产量大幅提高,百姓的生活逐渐得到改善。

此外,陆川深知教育对于国家长远发展的重要性。他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推广教育,加大对学校的投入,提高教师的待遇,吸引更多有学识的人投身教育事业。除了儒家经典,还增设了算术、天文、地理等实用学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在洛阳,陆川亲自参与创办了一所皇家学院,邀请国内知名学者任教。学院不仅招收贵族子弟,也向平民中的优秀学子敞开大门。学院采用严格的考核制度,激励学生努力学习。许多寒门学子在这里刻苦钻研,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凭借学识为国家效力。

在军事方面,陆川继续推进“兵农合一策”的实施。在边境地区,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点,该策略己初见成效。农忙时,百姓安心耕种,为军队提供充足的粮草;农闲时,他们接受军事训练,成为一支强大的预备役力量。陆川决定将这一策略推广至全国,进一步增强大汉的军事储备。

为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陆川还注重军事技术的创新。他鼓励工匠们研发新型武器装备,并设立了专门的奖励机制,对有突出贡献的工匠给予重赏。在陆川的推动下,汉军陆续装备了改进后的强弩、更坚固的铠甲以及威力更大的投石机。

然而,国内的整肃并非一帆风顺。一些既得利益者对陆川的改革措施心怀不满,他们暗中串联,企图阻碍改革的进行。其中,部分贵族担心“兵农合一策”会削弱他们的私人武装力量,从而影响他们在地方的势力;一些传统的经学先生则反对在学校增设实用学科,认为这是对儒家正统的挑战。

面对这些阻力,陆川并未退缩。他召集这些反对者,在朝堂上与他们展开辩论。陆川言辞恳切地说道:“诸位,如今大汉虽暂保和平,但周边势力虎视眈眈。若我们不进行改革,提升国力,如何能守护祖宗基业,保护百姓安宁?‘兵农合一’是为了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抵御外敌入侵;增设实用学科,是为了培养更多有用之才,推动国家发展。这一切,都是为了大汉的长远利益。”

在陆川的耐心解释和坚定决心面前,一些原本摇摆不定的反对者开始转变态度,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而那些顽固不化的反对者,陆川也采取了强硬措施,对他们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确保改革能够顺利进行。

在陆川的不懈努力下,大汉国内的整肃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吏治清明,民生改善,教育发展,军事力量增强。然而,陆川知道,罗马帝国的威胁始终存在,他必须时刻保持警惕,继续为大汉的复兴而努力。而此时,在遥远的罗马帝国,一些势力仍不甘心失败,他们在暗中谋划着新的阴谋,企图再次打破大汉的平静……


    (http://isfxs.com/book/GCBCII-14.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isfxs.com
爱书坊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