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新政推行,各方角力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35章 新政推行,各方角力

 

第35章:新政推行,各方角力

洛阳城,清晨的阳光洒在宫殿的琉璃瓦上,折射出五彩光芒。陆川端坐在太极殿的龙椅之上,目光沉稳地扫视着殿下群臣。自与张角达成协议,黄巾之乱暂告一段落,但他深知,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陛下,《大索貌阅令》推行半月,各州郡己有消息传来。”尚书令荀彧出列,手中捧着一叠厚厚的奏报,神色凝重。

陆川微微点头:“说来听听。”

荀彧展开奏报,说道:“豫州、兖州等地执行顺利,己完成过半人口清查。但冀州、青州等地,士族豪强抵触情绪严重,故意拖延,甚至暗中阻挠。”

陆川眉头紧皱,心中暗忖:这些士族果然不甘心轻易放弃既得利益。他思索片刻后说道:“传朕旨意,派遣御史台官员前往冀州、青州,督促清查工作。若有违抗者,不论官职爵位,一律严惩不贷。”

“陛下,此举恐怕会引起士族强烈不满,还望陛下三思。”司徒王允站出来,躬身劝谏,眼神中却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

陆川目光如炬地看向王允:“司徒大人,朕推行《大索貌阅令》,旨在清查隐匿人口,增加赋税,充盈国库,以解百姓之困,壮我大汉之基。若因士族阻挠而半途而废,朕有何颜面面对天下苍生?”

王允心中一凛,忙跪地说道:“陛下圣明,臣失言了。”

陆川扫视群臣,接着说道:“《三长制》也要加快推行。朕要让每一个百姓都能切实感受到新政的好处,打破士族对地方的掌控。”

散朝后,陆川回到御书房,陷入沉思。士族势力盘根错节,若不能妥善应对,新政恐难以推行。这时,宦官张让前来禀报:“陛下,大将军何进求见。”

陆川微微皱眉:“宣他进来。”

何进一脸凝重地走进御书房,跪地行礼后说道:“陛下,如今《限田令》《大索貌阅令》等新政推行,士族豪强人心惶惶。臣担心他们会联合起来,对陛下不利。”

陆川冷笑一声:“他们若敢联合对抗朝廷,朕绝不姑息。不过,何爱卿有何建议?”

何进犹豫了一下,说道:“陛下,不如暂且放缓新政推行的步伐,安抚士族,以免激起大变。”

陆川看着何进,缓缓说道:“何爱卿,你跟随朕多年,应当明白朕的志向。若不推行新政,大汉积弊难除,百姓永无宁日。朕意己决,新政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行下去。但朕也会注意方式方法,分化士族,各个击破。”

何进听后,心中暗暗佩服陆川的决心和胆识,说道:“陛下英明,臣愿为陛下效犬马之劳。”

陆川点头:“你身为大将军,手握兵权,要密切关注各方动向。若有异动,及时向朕禀报。”

与此同时,在冀州的一处深宅大院中,数十位士族豪强秘密集会。为首的是冀州豪强大族的族长赵德,他面色阴沉地说道:“陆川这小子推行的新政,简首是要断我们的生路。《限田令》让我们失去大量土地,《大索貌阅令》又要清查我们隐匿的人口,这如何能忍?”

“那该如何是好?”一位士族焦急地问道。

赵德眼中闪过一丝狠厉:“我们不能坐以待毙。我听闻何进大将军对新政也颇有微词,我们可派人去联络他,许以重利,让他出面反对新政。同时,我们在地方上煽动百姓,制造混乱,给朝廷施压。”

众人纷纷点头称是,一场针对新政的阴谋悄然展开。

在洛阳的大街小巷,突然出现了一些谣言,称朝廷推行新政是为了搜刮民脂民膏,百姓将面临更沉重的负担。一些不明真相的百姓开始对新政产生怀疑和抵触情绪,甚至有人聚集在官府门前抗议。

陆川得知此事后,立刻意识到这是士族在背后搞鬼。他决定采取果断措施,平息谣言,稳定民心。

陆川亲自来到洛阳城的集市,登上高台,向百姓们解释新政的意义和目的。他大声说道:“百姓们!朕推行新政,是为了让大汉更加繁荣昌盛,让你们都能过上好日子。《限田令》是为了抑制土地兼并,让无地少地的百姓有田可耕;《大索貌阅令》是为了清查隐匿人口,减轻你们的赋税负担。那些谣言都是士族豪强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编造的,大家不要相信。”

百姓们听了陆川的话,心中的疑虑渐渐消除。一位老者站出来说道:“陛下,我们相信您。但那些士族豪强势力庞大,我们害怕他们报复。”

陆川看着老者,坚定地说道:“大家放心,朕会为你们做主。对于那些企图破坏新政、欺压百姓的士族豪强,朕一定会严惩不贷。”

在陆川的安抚下,百姓们的情绪逐渐稳定,抗议的人群也渐渐散去。

然而,士族豪强并未就此罢休。他们加大了对何进的拉拢力度,何进开始动摇。在一次朝会上,何进再次劝谏陆川放缓新政推行的步伐。

陆川看着何进,心中失望不己:“何爱卿,你身为朝廷重臣,应当以国家和百姓的利益为重。为何要被士族豪强左右?”

何进面露尴尬之色:“陛下,臣……臣也是担心新政推行过急,会引发大乱。”

陆川厉声道:“若因畏惧士族而放弃新政,才是真正的大乱。朕看在你多年为朝廷效力的份上,暂不追究。但你要记住,朕推行新政的决心不会改变。若你再执迷不悟,朕绝不轻饶。”

何进心中一惊,忙跪地谢罪。

陆川深知,要想彻底推行新政,必须削弱士族的势力。他决定从经济和政治两方面入手。在经济上,继续严格执行《限田令》和《大索貌阅令》,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削弱士族的经济基础;在政治上,大力推行科举制,选拔寒门子弟入朝为官,打破士族对官场的垄断。

陆川在朝堂上宣布了推行科举制的决定,朝堂上下一片哗然。士族大臣们纷纷表示反对,认为科举制会破坏传统的选官制度,让寒门子弟进入官场,会扰乱朝廷秩序。

陆川看着这些士族大臣,冷冷地说道:“朕意己决,科举制必须推行。自古以来,选拔人才不应局限于门第出身。只要有真才实学,不论贫富贵贱,皆可为朝廷效力。朕要让天下有识之士都能为大汉的复兴贡献力量。”

为了确保科举制的顺利推行,陆川任命荀彧负责科举的筹备工作,制定详细的考试规则和科目。科举分为文试和武试,文试包括经义、策论、诗赋等科目,武试则考察骑射、兵法、武艺等。

随着科举制的筹备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士族豪强们更加恐慌。他们知道,科举制一旦推行,他们的特权将受到极大的冲击。于是,他们再次密谋,企图破坏科举考试。

在科举考试的前几天,洛阳城突然传出消息,称科举考试的题目己经泄露,考试结果将被士族操纵。这个消息在考生中引起了轩然大波,许多考生纷纷表示不满,甚至有人准备放弃考试。

陆川得知此事后,大怒。他下令彻查谣言的来源,并发布公告,向考生们保证科举考试的公平公正。同时,他还加强了对考试场地的安保措施,确保考试的顺利进行。

经过一番调查,终于查出谣言是由士族豪强指使的一些人散布的。陆川下令将这些人全部逮捕,并处以重刑。对于背后主使的士族豪强,陆川也绝不姑息,将他们的家族产业充公,削去他们的官职爵位。

科举考试如期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考生们满怀希望地走进考场。陆川亲自来到考场巡视,鼓励考生们发挥出自己的水平。

考试结束后,经过严格的阅卷和选拔,一批优秀的寒门子弟脱颖而出。陆川亲自召见这些考生,对他们寄予厚望。他说道:“你们是大汉的未来,朕希望你们能秉持公正廉洁的原则,为朝廷效力,为百姓谋福祉。”

这些寒门子弟纷纷跪地谢恩,表示一定会不负陛下的期望。

科举制的成功推行,为陆川推行新政注入了新的力量。越来越多有才能的寒门子弟进入官场,他们成为新政的坚定支持者,与陆川一起,共同对抗士族豪强的势力。

然而,陆川知道,士族豪强不会轻易认输,他们一定会想出新的办法来破坏新政。但他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卓越的智慧,决心带领大汉冲破重重阻碍,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在未来的日子里,新政还会面临哪些挑战?陆川又将如何应对?一切都充满了未知,等待着他去书写新的篇章。


    (http://isfxs.com/book/GCBCII-35.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isfxs.com
爱书坊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