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城市的棱角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24章 城市的棱角

 

晏昼就读的中专,坐落在邻市西郊一片城乡结合部。这里不像市中心那样高楼林立、霓虹闪烁,更像是一个巨大的、混乱的工地和居民区的混合体。校园围墙外,是尘土飞扬的马路,轰鸣着满载渣土的重型卡车;是杂乱无章的自建民房,晾晒的衣服像万国旗般招展;是低矮嘈杂的小作坊,传出刺耳的切割声和刺鼻的化工气味。然而,对从小在闭塞的青石镇工棚区长大的晏昼来说,这里的一切,都带着一种扑面而来的、令人眩晕的“城市”气息,粗糙、喧嚣,却也充满了陌生的诱惑和冰冷的棱角。

最初的几周,晏昼像一只闯入人类世界的土拨鼠,对周遭的一切充满了警惕又按捺不住的好奇。

没有了青石镇夜晚的静谧,这里的夜晚被各种声音填充:远处工地彻夜施工的轰鸣、楼下大排档食客的划拳喧哗、不知哪家传来的电视声和麻将牌的碰撞声、还有深夜摩托车呼啸而过的尖啸。这些声音汇成一股永不停歇的声浪,冲击着他的耳膜,让他最初的几晚几乎无法入睡,只能睁着眼睛,听着心跳在嘈杂背景中徒劳地搏动。

走出校门,沿着那条尘土飞扬的主干道往稍微“繁华”一点的方向走,景象便截然不同。道路两旁开始出现花花绿绿的招牌:闪烁着跑马灯的“XX网吧”、贴满明星海报的音像店、飘散着浓郁香气的炸鸡店、橱窗里陈列着最新款手机(对晏昼而言是天价)的通讯店。到了晚上,各种霓虹灯招牌亮起,红的、绿的、蓝的,交织成一片迷离的光海,晃得他眼花缭乱。街上的人流也密集得多,穿着打扮各异,行色匆匆。他第一次看到那么多穿着超短裙、染着黄头发的年轻女孩,看到头发梳得油亮、夹着公文包的男人,看到路边蹲着等活、皮肤黝黑的民工。这一切都让他感到新奇又无所适从。

空气里的味道更是复杂难辨。汽车尾气的刺鼻、路边烧烤摊的油烟、炸鸡店的油脂香、水果摊的甜腻、还有垃圾堆在高温下发酵的酸腐气……各种气味混杂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属于城市边缘的浑浊气息,与青石镇单纯的泥土、青草和煤灰味截然不同。

然而,新奇感很快被一种更强烈的、名为“格格不入”的感觉所取代。

在校园里,这种差距就无处不在。同宿舍的同学(虽然大多也来自普通家庭),谈论着最新款的诺基亚手机(能发短信、有贪吃蛇游戏),抱怨着食堂的饭菜难吃,周末相约去市区新开的KTV或者溜冰场。他们穿着相对时尚的运动鞋和牛仔裤,而晏昼脚上是一双洗得发白的旧球鞋,裤子是母亲用旧裤子改的,膝盖处磨得发亮。当同学讨论着新上映的《哈利波特与密室》,兴奋地交流着剧情时,晏昼只能沉默地听着,他连电影院的门朝哪开都不知道。

走出校园,进入那片稍显“繁华”的区域,晏昼更像一个闯入者。他站在灯火通明的网吧门口,看着里面烟雾缭绕、人头攒动,听着激烈的游戏音效和键盘敲击声,却连一小时两块钱的上网费都觉得是奢侈。他路过飘香的炸鸡店,闻着那的香气,肚子咕咕叫,却只能攥紧口袋里仅有的几块钱,快步离开。音像店里震耳欲聋的流行音乐(周杰伦的《双截棍》正火遍大街小巷),橱窗里展示的最新款CD随身听(要几百块!),都像一道道无形的屏障,将他隔绝在外。他感觉自己与这个喧嚣的世界之间,隔着一层厚厚的、名为“贫穷”的毛玻璃。

城市的节奏更快,规则似乎也更复杂。在拥挤的小餐馆点餐,他紧张得不知该怎么说;坐公交车时,面对复杂的线路图和自动投币箱,他手忙脚乱;甚至在路边摊买个煎饼,看着摊主眼花缭乱的操作和飞快的语速,他都感到一阵心慌。他习惯了青石镇的慢节奏和熟人社会的简单,在这里,他像一个笨拙的异类,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生怕出错或被人嘲笑。

最让晏昼感到窒息和真实的,是这座城市无时无刻不在向他展示的、赤裸裸的消费压力。这压力像一根无形的绞索,紧紧勒在他的脖子上,也勒在母亲日益佝偻的背上。

母亲周桂兰每个月雷打不动地汇来生活费。那薄薄的信封里,装着的是她起早贪黑、在青石镇砖厂、菜市场、垃圾堆里一分一厘抠出来的血汗钱。钱不多,勉强够支付食堂最便宜的饭菜。晏昼每一分钱都精打细算。早餐一个馒头加免费稀粥,午餐一份素菜加米饭,晚餐常常是两个馒头对付过去。他不敢有任何额外的开销。看到同学买瓶饮料,他咽咽口水,拿出自己的旧水壶去水房灌满凉白开。

开学不久,专业老师就通知要统一购买几本实训教材和参考书,加起来要五十多块钱。这对晏昼来说是一笔“巨款”。他捏着缴费通知单,手心全是汗。他不想再向母亲开口,知道家里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他犹豫了几天,最终在截止日期的前一天晚上,跑到校外一个偏僻的公用电话亭(用省下的饭钱),拨通了家里的电话。

“妈……”电话接通,听到母亲疲惫而熟悉的声音,晏昼喉咙发紧。

“昼儿?咋了?出啥事了?”周桂兰的声音立刻紧张起来。

“没……没啥事,”晏昼努力让声音听起来平静,“就是……学校要买几本书……要……五十三块钱……”他声音越说越低。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只有电流的滋滋声。晏昼能想象到母亲在那边皱眉计算的样子。

“嗯,知道了。”周桂兰的声音很平静,听不出情绪,“明天……妈给你汇过去。好好学习,别省着吃饭,身体要紧。”

“嗯……知道了妈。”晏昼匆匆挂了电话,靠在冰冷的电话亭玻璃上,心里像压了一块大石头。五十多块钱,可能是母亲在砖厂弯腰搬上千块砖,或者在菜市场剥几十斤毛豆才能换来的。这份沉重,让他拿到新书时,没有丝毫喜悦,只觉得那纸张都带着灼人的温度。

计算机专业的学习,即使再基础,也离不开一些“必需品”。比如,一个属于自己的U盘(用于保存作业)。学校机房的电脑病毒横行,硬盘常常被还原卡清空。老师建议每人备一个。晏昼去校门口电脑耗材店看过,最便宜的杂牌U盘,32MB的容量,也要三十多块钱!这对他而言又是一笔难以承受的开销。他只能更加小心,每次做完作业,都尽量把文件存在软盘(学校提供,但极不稳定)上,或者把代码抄写在作业本上,笨拙而低效。看着同学轻松地拿出U盘拷贝文件,他心里涌起一阵无力感。

集体活动也成了负担。一次,班里组织周末去市中心的公园“联谊”(其实是变相郊游),每人要交十五块钱车费和零食费。李强兴致勃勃地拉着晏昼报名。晏昼看着通知,心里挣扎得像油煎。十五块钱,是他好几天的饭钱。不去?显得不合群,也错过了一次可能和林晓薇一起活动的机会(幼师班似乎也去)。去?这钱从哪来?最终,他还是咬牙,从下个月的饭钱里预支了十五块,交了上去。那天在公园,他看着同学们买冰棍、租游船、玩碰碰车,自己只能默默坐在树荫下,喝着自带的白开水,心里五味杂陈。那十五块钱换来的,不是快乐,而是更深的焦虑和对下个月伙食的担忧。

城市的棱角,在晏昼面前展露无遗。这里有闪烁的霓虹和便捷的交通,有琳琅满目的商品和喧嚣的娱乐,但这一切都与他无关。他像一颗被风吹到水泥缝隙里的草籽,艰难地在这片坚硬而陌生的土地上寻找着生存的缝隙。新奇感早己被巨大的疏离感和沉重的消费压力所取代。每一次走出校门,每一次面对城市的繁华与喧嚣,都让他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位置——一个来自底层、背负着沉重家庭负担、在这座庞大城市机器里艰难求存的中专生。城市的棱角磨砺着他的沉默和忍耐,也在他年轻的心上,刻下了更深的自卑与对金钱近乎本能的敬畏。他开始明白,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里,没有钱,连呼吸都带着沉重的负担。他只能把自己缩得更紧,像一只警觉的蜗牛,背着沉重的壳,在城市的边缘,小心翼翼地爬行。


    (http://isfxs.com/book/GCJBEG-24.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isfxs.com
爱书坊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