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新的环境与孤独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42章 新的环境与孤独

 

省城的天空,果然比家乡小镇更加灰蒙。巨大的城市像一头永不疲倦的钢铁巨兽,日夜吞吐着浓烟、噪音和川流不息的人群。晏昼所在的新校区,位于城市边缘一片正在开发的工业区附近,与其说是校园,不如说更像一个大型的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几栋崭新却毫无特色的混凝土教学楼和宿舍楼拔地而起,周围是的黄土、轰鸣的工地和远处连绵的巨大厂棚轮廓。空气里常年弥漫着一种混合着水泥粉尘、汽车尾气和隐约工业废气的独特气味。

宿舍是标准的西人间,上床下桌,带独立卫生间和一个小阳台。条件比之前的八人间好了不少,干净、规整,却也更显冰冷和疏离。同宿舍的三个人,一个本地仔,家境似乎不错,带着最新款的CD机和成箱的零食,对晏昼这种沉默寡言、行李寒酸的“外地佬”兴趣缺缺;另外两个也是外地的,但早早形成了自己的小圈子,热衷于讨论网游和城里的新鲜玩意。晏昼的存在,像房间里一件格格不入的老旧家具。

他沉默地整理着自己简单的行李:旧被褥铺在靠门的下铺(依旧是他习惯的位置),几件洗得发白的换洗衣服塞进狭小的衣柜,那个硬壳记账本和一支笔放在书桌抽屉最深处。当他把那枚小小的、冰冷的贝壳也小心地放进抽屉角落时,指尖传来熟悉的刺痛感。他迅速关上抽屉,仿佛关掉了一个潘多拉魔盒。

新的学习环境带来的是更大的压力和更深的隔阂。这里的课程设置更偏向实际应用,难度陡增。操作系统原理、网络架构、数据库管理、还有更深入的编程语言(如当时流行的VB、Delphi)……大量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逻辑像天书一样砸过来。老师讲课语速飞快,带着浓重的广式口音,很多内容晏昼听得一知半解。课堂上,本地和家境好的同学明显跟得上节奏,甚至能与老师互动,而晏昼,只能埋着头,拼命地抄写板书,生怕漏掉一个字,笔记本上很快爬满了密密麻麻却依旧茫然无措的字迹。

下课后的机房是另一个战场。一排排崭新的电脑散发着塑料和电子元件的气息。同学们熟练地开机、敲代码、讨论着晏昼听不懂的项目和术语。键盘敲击声此起彼伏,像一场没有硝烟的竞赛。晏昼坐在角落里属于自己的那台机器前,看着屏幕上闪烁的光标,常常感到一阵阵的恐慌和无助。老师布置的编程作业,别人可能一两个小时就能搞定,他却要熬到深夜,一遍遍地调试,错误提示框像嘲讽的眼睛不断弹出。同宿舍的人偶尔会结伴去校外网吧联机打游戏,或者去市区逛街,邀请声从未落到晏昼头上。他就像一个透明人,被隔绝在所有的热闹和圈子之外。

孤独。

这种孤独感,比暑假工厂里八人间的拥挤更甚,比流水线上的麻木更深。它像一种无孔不入的寒气,渗透进骨髓。没有李强王海那样可以插科打诨的死党,没有林晓薇偶尔带来的“电脑故障”和阳光。在这里,他只有自己,和眼前这台冰冷的机器。

戒酒后的沉闷,在这种极致的孤独中被无限放大。他变得更加沉默寡言,几乎不主动与人交谈。食堂里,他总是端着最便宜的饭菜,找一个最角落的位置,快速吃完,像完成一项任务。走路时习惯性地低着头,肩膀微微内扣,仿佛要将自己缩进一个无形的壳里。曾经在南下火车上和林晓薇张小玲一起时,那点微弱的“领队”责任感早己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疏离和自我保护。同班同学对他的印象,大概只剩下“那个整天板着脸、独来独往的闷葫芦”。

然而,正是这份沉重的、令人窒息的孤独,和省城校区更现实的技能导向,像两股无形的力量,将晏昼所有的精力狠狠地压向了一个方向——学习和技能提升。

他知道自己没有退路。暑假工的经历像烙印一样刻在心上:底层打工者的艰辛、微薄的“血汗钱”、组长冰冷的呵斥、以及那份因自身能力不足而生的巨大无力感。他比任何人都清楚,一张普通的中专文凭,在这样竞争激烈的城市里,如果没有过硬的技能,等待他的只会是另一条更加绝望的流水线,甚至更糟。林晓薇最后那平静而疏离的眼神,更是像鞭子一样抽打着他——他不能再做一个一无是处、连自己都唾弃的懦夫!改变,必须从能抓得住的东西开始!

机房成了他唯一的避风港,也是他的战场。当别人在网吧鏖战或在市区游荡时,晏昼永远是最早到机房、最晚离开的那一个。他不再仅仅满足于完成作业。他像一块干涸己久的海绵,近乎贪婪地汲取着一切能接触到的知识。

图书馆里那些落满灰尘、晦涩难懂的专业书籍被他翻了出来。《C语言深度剖析》、《TCP/IP详解》、《Windows核心编程》……他看不懂,就硬啃,一遍不行两遍,两遍不行三遍。看不懂的概念就抄下来,反复琢磨。他的笔记本上除了课堂笔记,还密密麻麻写满了自学的心得和疑问。

他利用一切能上机的机会。老师教的VB、Delphi,他不仅完成作业,还自己找额外的项目练手,哪怕只是编写一个简单的计算器或者通讯录程序。他对着电脑屏幕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反复调试,首到程序跑通,运行无误。指尖在键盘上敲击的节奏,成了他世界里唯一稳定而可控的声音。

他不再羞于开口。遇到实在解决不了的难题,他会鼓足勇气,在课后或老师值班时,拿着写得密密麻麻、问题条理清晰的纸条去请教。虽然问得笨拙,有时甚至因为紧张而结巴,但他态度极其认真。他也默默观察那些技术好的同学是如何操作、如何思考问题的,哪怕只是远远地看着。

戒酒带来的身体焦躁和精神空虚,被他用一种近乎自虐的方式转移到了学习上。当深夜失眠、对酒精的渴望像毒蛇一样噬咬神经时,他就爬起来,打着手电筒看笔记,或者在脑海中反复推演一个算法。身体的疲惫和大脑的极限运转,成了他抵御诱惑和填补空虚的唯一武器。高度专注时,眼前只有代码的逻辑世界,可以暂时屏蔽掉所有的孤独、失落和对那个身影的思念。

日子在枯燥、孤独和近乎偏执的努力中一天天滑过。他的脸色依旧不好,带着长期熬夜和营养不良的苍白,眼神却不再空洞,而是沉淀出一种近乎冰冷的专注和固执。他像一颗被深埋进贫瘠土壤的种子,在无人问津的角落里,忍受着黑暗和挤压,沉默而倔强地向下扎根,汲取着每一滴可能存在的养分,只为积蓄那一点点向上生长的力量。天空依旧灰蒙,但在这片钢筋混凝土的森林里,晏昼为自己划出了一小块沉默而坚硬的领地,用一行行冰冷的代码,笨拙地、执着地,试图搭建起通往未来、不至于彻底沉沦的独木桥。


    (http://isfxs.com/book/GCJBEG-42.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isfxs.com
爱书坊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