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城大专的最后一个夏天,空气里弥漫的不再是离愁别绪,而是一种无形的、灼热的焦灼。当论文答辩结束,毕业证书和那张薄薄的、印着“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名称的大专文凭真正握在手中时,晏昼感受到的不是解脱的轻松,而是另一份更加沉重、更加真实的生存考卷在眼前徐徐展开——踏入社会。
毕业季的校园,充斥着各种躁动与喧嚣。招聘会一场接一场,大公司的宣讲厅人满为患,西装革履的HR谈吐优雅,描绘着广阔前景和优越待遇。同学们摩拳擦掌,精心准备简历,穿梭于各大面试场,憧憬着踏入光鲜亮丽的写字楼。
晏昼行走其中,却像一个冷静的旁观者。他穿着唯一一套还算体面的、浆洗得有些发硬的廉价西装,手里捏着自己那份反复修改、力求简洁有力的简历。简历上,除了那所大专的名字,最醒目的是那几个他投入了无数心血的项目经验:那个获得系二等奖的“校园二手交易平台”(清晰地标注了他负责的后端核心模块和数据库设计),那个基于Spring Boot的图书管理系统,以及他在毕业设计中独立完成的一个小型社区信息发布网站。技能栏里,Java核心、Spring框架、MySQL、HTML/CSS/JavaScript等关键词被加粗排列。在“创想图文”的经历被他包装成“平面设计助理”,强调了Photoshop、CorelDRAW的熟练应用和对客户需求的理解。他深知,这张大专文凭在省城的求职市场上竞争力有限,唯有这些实打实的、能证明他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经验的项目,才是他手中最硬的筹码。
他的心态,早己被“创想图文”的油墨味和大专的苦读淬炼得沉稳甚至有些冷硬。他没有不切实际的幻想,目标明确而务实:不奢求一线大厂,不迷恋CBD的光环,首要目标是周边城市(生活成本相对较低)的中小型科技公司或IT部门,岗位锁定在初级Java开发工程师或Web后端开发。薪资要求?他填了一个基于市场调研、足够他在租房吃饭、还能每月挤出一些钱寄回家的保守数字。生存,是当前唯一且最高的优先级。
投简历、笔试、面试……过程如同预料般充满竞争和筛选。他经历过在拥挤的招聘会现场排队两小时,换来HR不到三分钟的敷衍对话和简历石沉大海;经历过笔试时被刁钻的算法题难住,手心冒汗;也经历过技术面试时,面对经验丰富的考官连珠炮似的提问,大脑短暂空白后强迫自己冷静下来,结合项目经验条理清晰地作答。
失败和等待是常态。每一次被拒邮件,都像一根微小的刺,扎进他早己千锤百炼的神经,却己无法引起太大的波澜。他像一台设定好程序的机器,不气馁,不抱怨,只是冷静地复盘每一次面试的得失,针对暴露的不足点,在租住的廉价单间里(毕业就搬离了宿舍)继续啃书、刷题、优化项目代码。
转机,发生在一个午后。一家位于临近城市、规模中等、主要承接企业级应用开发和网站建设的科技公司通知他参加终面。面试官是技术部的主管,一个西十岁左右、头发稀疏、眼神锐利的中年男人。面试过程异常务实,没有花哨的智力题,没有空泛的价值观考察,全程围绕技术细节和项目经验展开。
“你在这个二手平台项目里,用户并发登录时Session管理是怎么做的?”
“图书管理系统里,如果遇到大量模糊查询导致数据库性能下降,你会从哪些方面优化?”
“Spring Boot的自动配置原理了解多少?在项目中你遇到过自动配置失效的情况吗?怎么解决的?”
晏昼精神高度集中,将在大专机房和无数个深夜苦练的积累全数调动起来。他结合自己项目中的实际实现和踩过的坑,回答得清晰、具体、甚至带着点技术人特有的“轴劲儿”。当面试官让他现场在白板上画一个简易的电商下单流程的ER图并解释时,他毫不犹豫,线条清晰,逻辑严谨,将数据库设计的范式考量也融入了解释中。
面试官全程话不多,只是专注地听着,偶尔在纸上记录几笔。结束时,他看着晏昼,脸上没什么表情,只是点了点头:“基础还算扎实,项目经验是真实的,思路也清楚。就是经验少了点,有些地方考虑得不够周全。”他顿了一下,“能接受加班吗?我们项目紧的时候不少。”
“能。”晏昼回答得毫不犹豫。经历过“创想图文”的通宵和无数个自虐式的学习之夜,“加班”早己不是障碍。
“薪资要求呢?”面试官报出了一个比晏昼简历上写的还要低一点的数字。
晏昼的心微微一沉,但脸上没有表露。他迅速计算了一下:这个数,扣除房租(比省城便宜)、基本生活费,还能剩下一小笔寄回家。虽然拮据,但能活,能立足。
“可以接受。”他平静地回答。
几天后,一封正式的录用通知邮件发到了晏昼的邮箱。职位:初级Java开发工程师。薪资:邮件上那个数字。
没有狂喜,没有激动。晏昼坐在电脑前,反复读了几遍邮件,确认无误后,长长地、深深地吐出一口浊气。胸腔里那块悬了许久的巨石,终于落下一半。他拿起手机,拨通了那个烂熟于心的、镇上小商店的公用电话。
“喂?”是母亲周桂兰的声音,带着惯有的、小心翼翼的期待。
“妈,是我。工作定了,做……电脑工程师。”晏昼尽量让声音听起来平稳有力,“下个月就能上班。”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随即传来母亲难以抑制的、带着哽咽的激动声音:“好!好啊!定下来就好!电脑工程师……好工作!我儿子出息了!妈……妈就放心了!”她絮絮叨叨地说着,仿佛要把所有的喜悦和委屈都倾诉出来。
挂了电话,晏昼看着窗外省城灰蒙蒙的天空。毕业的喧嚣似乎还在耳边,但他知道,属于校园的篇章彻底翻过去了。他将那张毕业证书小心地收进行李箱的最底层,和那本写满技术笔记的硬壳本放在一起。然后,他开始默默地收拾行李——依旧是那个磨损的帆布包和编织袋,里面装着简单的衣物、几本核心的技术书籍、一台二手的笔记本电脑(用省下的奖学金和实习补贴咬牙买的),以及那枚从未离身、冰冷坚硬的小贝壳。
他带着相对扎实的技能——那是用无数个不眠之夜和汗水浇灌出的、足以敲开初级开发者大门的武器;
他带着更沉稳的心态——早己被现实反复捶打,褪去了不切实际的幻想,深知前路艰辛,唯有脚踏实地;
他带着无法卸下的家庭责任——母亲的白发和妹妹的期待,是驱动他不断向前的沉重引擎;
他更带着心底那片寂静无声的冰湖——关于林晓薇的一切,被更深地封存,成为前行路上无法触碰的隐痛。
几天后,晏昼再次踏上了列车。窗外熟悉的风景飞速倒退。这一次,他不再是那个懵懂南下、心怀忐忑的暑假工少年,也不是那个背负压力、重返校园的苦行僧。他是一名刚刚毕业、拿着大专文凭、即将踏入真实职场的初级开发者。
列车驶入到站,混杂着工业气息和城市尾气的热浪扑面而来。晏昼背起行囊,随着人流走出车站。眼前是陌生的街道、林立的高楼和行色匆匆的人群。他抬头望了一眼这座曾留下他血汗与屈辱,如今又将承载他新一段奋斗历程的城市,眼神平静无波,深处却蕴藏着一股被生活磨砺出的、沉默而坚韧的力量。
毕业,是象牙塔的终点;踏入社会,是生存战场的起点。晏昼紧了紧背包的肩带,迈开脚步,汇入了这座庞大城市奔涌不息的人潮之中。前路未知,挑战重重,但他己别无选择,只能带着他所有的装备和伤痕,沉默地、坚定地,去迎接属于成年世界的、第一场真正的风雨洗礼。
(http://isfxs.com/book/GCJBEG-54.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isf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