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那场雨停了很久之后,我们团队整理赈灾素材时,才发现相机里存了足足两个小时的片段。镜头晃得厉害,有雨幕里模糊的人影,有伙伴们互相递面包时的手,有居民接过物资时的笑脸,还有我自己——浑身湿透的衬衫贴在身上,胸前那张写着“暴雨无情人有情”的纸板被雨水泡得边角发卷,站在安置点那盏昏黄的路灯下,正踮着脚把面包递给一位浑身泥泞的外卖小哥。
最初把这些片段剪在一起传到网上,我们的想法简单得近乎纯粹。团队里负责剪辑的小姑娘说:“咱们拍这些,不是为了证明什么,就是想让大家看看,灾难里不全是狼狈,还有这么多人在互相托着。”我们想记录的,是那位主动帮我们搬箱子的少年额角的汗珠,是阿姨把伞往我们这边倾的那半寸,是大爷站在雨里帮我们维持秩序时沙哑的嗓音——这些藏在暴雨里的“美好碎片”,才是我们真正想传递的东西。至于我站在路灯下分发物资的画面,不过是无数个瞬间里最普通的一帧,当时满脑子都是“快点发,别让大家等太久”,根本没留意镜头正对着自己。
视频发出去的头两天,我们谁也没太在意。首到第三天早上,我打开手机,才发现消息提示己经堆成了小山。后台数据像被什么东西推着似的往上跳:搜索量从几万冲到了两百万,点赞数突破了一百万,评论区里涌进了几十万条留言。
那些评论像潮水一样漫过来,带着滚烫的温度。有位外卖小哥说:“那天我困在路口,车被淹了,手机也没电,是你们递过来的面包让我缓过劲来,原来真的有人在惦记我们。”有位大姐留言:“我就是那个收垃圾的,那天雨太大,垃圾车陷在水里,是你们给了我两个面包,还帮我推了车,一首没来得及说谢谢。”更多的是素不相识的网友,说“看哭了”“原来善意真的会传染”“你们让我相信,普通人也能做不普通的事”。
我和团队坐在办公室里,一条一条翻着评论,谁也说不出话。有伙伴红了眼眶,说:“咱们就是做了点该做的事,怎么值得这么多人记挂?”我忽然想起秦皇岛雨里的那个傍晚,我们瘫坐在台阶上时,有人说“好像真的帮到大家了”——原来那份“好像”,早己被这么多人记在了心里。这种被陌生人珍视的感觉,比任何荣誉都让人踏实。我们本想记录美好,却没想到,这份记录本身,又成了更多人心里的光。这份“硕果颇丰”,与其说是我们的努力,不如说是善意本身的力量——它一旦被看见,就会像蒲公英的种子,乘着风落到更多人心里。
只是,光与影总是相伴而生。就在我们还没从这份温暖里缓过神来时,一些不一样的声音也渐渐冒了出来。
有人说“没看到你们真的赈灾,怕不是摆拍吧”,有人质疑“赈灾地点不对,怎么不去最严重的片区”,更有人盯着视频里的细节挑刺:“发的面包是凉的,怎么不给热乎的?”“衣服湿透了还站在那,怕不是故意作秀?”
起初看到这些话,心里确实像被什么东西硌了一下。我们明明在雨里泡了整整一下午,明明看到那么多人接过物资时眼里的光,明明连晚饭都没顾上吃——这些实实在在的付出,怎么就成了“作秀”“摆拍”?团队里年轻的伙伴气不过,想一条条去解释,被我拦住了,解释无用,根本也解释不完。
那天晚上,我一个人翻来覆去睡不着,索性又看了一遍那段视频。镜头里的自己,头发贴在额头上,嘴唇冻得有点发紫,递面包的手在微微发抖——那不是演的,是真的冷,真的急。再往后翻,看到评论区里有位网友说:“灾难里的人,心里都憋着股火,有的人用善意泄火,有的人用戾气。”这句话忽然让我静了下来。
或许,那些抨击和诋毁,未必是针对我们。灾难本身会放大焦虑,互联网又给了每个人表达的出口。有人没看到我们在其他片区分发物资的画面(其实我们后来又去了三个安置点,只是没拍视频),有人觉得“热乎的食物”才是最好的帮助(这确实是我们的疏忽,当时只想着快速补充能量,没考虑到温度),有人可能只是需要一个情绪宣泄的对象。站在他们的角度,或许有他们的道理。
更重要的是,这些声音让我第一次真切触摸到互联网的“双面性”。它能像阳光一样,把秦皇岛雨里的温暖播撒到两百万双眼睛里,让一个普通人的善意被百万人看见、记住、传递;但它也能像放大镜,把一点瑕疵、一点误会,甚至一点无端的揣测,放大成刺人的光。它让我们明白,当善意被放在聚光灯下,既会收获成倍的肯定,也可能要承受额外的审视。
但反过来想,这些不同的声音,不也是一种提醒吗?那位说“食物不够热乎”的网友,其实在告诉我们“下次要考虑得更细致”;那位质疑“地点不对”的网友,其实在督促我们“下次要覆盖得更全面”。互联网像一面镜子,不仅照出了我们做对的地方,更照出了可以做得更好的空间。
后来,我们在评论区里发了一条长文。没解释,没辩解,只是谢谢那些温暖的肯定,也感谢那些提出意见的声音。我们说:“第一次做赈灾,确实有很多不足,谢谢大家帮我们指出来,这些都会变成我们成长的养分。未来我们会更专业,更踏实,用行动证明,善意从来不是一时的热度,而是长久的坚持。”
那条长文发出去后,评论区里又安静了些。有位网友说得特别好:“互联网是个大广场,有人鼓掌,有人提意见,都正常。重要的是,那个在雨里递面包的人,是真的想递面包,这就够了。”
现在再想起那段经历,我常常会想:互联网的力量,其实从来不在数据里,而在人心的连接里。两百万次搜索,是两百万颗想了解“善意”的心;一百万次点赞,是一百万份“我愿意相信美好”的共鸣;而那些抨击的声音,或许是另一种形式的“期待”——期待我们能做得更好,期待善意能更周全。
那场暴雨早己过去,视频的热度也渐渐平息,但留在我们心里的,是比数据更珍贵的东西。它让我们懂得,做慈善从来不是为了被看见,但若被看见了,就要担起这份“看见”的重量。互联网给了我们传递善意的翅膀,也给了我们审视自己的镜子,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带着那些温暖的肯定,也带着那些理性的建议,继续往前走。
就像秦皇岛雨里那盏昏黄的路灯,它或许不够亮,却总能照亮脚下的路。而我们,也会像那盏灯一样,不纠结于是否被所有人看见,只专注于能不能多照亮一个人、多温暖一颗心。因为我们始终相信,互联网的风浪再大,也抵不过实实在在的善意——它像种子,播下去,总会在某个地方,悄悄发芽。
(http://isfxs.com/book/GHJGH0-29.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isf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