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沐雪最终做出了一个令外界惊讶却又在情理之中的决定。
在“河图”工程化步入正轨、“星尘”全球开放协议框架稳定运行后,她向辰光集团董事会递交了一份计划:**阶段性卸任集团日常管理职务,回归燕京大学,全职担任数学科学学院教授,并牵头组建“未来数学与交叉科学研究中心”**。同时,她将深度参与林启明的早期教育引导和苏辰星的学术培养。
消息传出,舆论哗然。有人认为这是功成身退,有人惋惜科技巨擘的暂时隐退,也有人恶意揣测是林辰的“控制”。但只有最了解她的人知道,这是苏沐雪在多重身份和责任中,深思熟虑后找到的、最适合她与家人也最能发挥她核心价值的平衡点。
燕京大学,未名湖畔。
熟悉的银杏树依旧金黄,博雅塔的倒影在湖面摇曳。苏沐雪重新踏上这片孕育她数学梦想的土地,身份己从当年的天才学生,变成了载誉归来的菲尔兹奖得主、引领科技前沿的学术领袖。她的回归,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星辰,在燕大乃至整个华夏学术界激起了巨大的波澜。
“苏教授!欢迎回家!”张教授等一众师友在校门口热情相迎,眼中充满了欣慰和骄傲。
“张老师,各位前辈,我回来了。”苏沐雪微笑着,清冷的容颜在秋阳下显得格外柔和。她看着熟悉的校园,看着那些朝气蓬勃、充满求知欲的年轻面孔,心中涌动着久违的纯粹与归属感。
她的“未来数学与交叉科学研究中心”,选址在燕园风景最优美、也最安静的一隅。中心的设计极具未来感,巨大的落地窗外是如茵的草坪和古树。内部核心区域,则是一个被称为“拓扑摇篮”的开放式研究空间——没有传统的格子间,只有流动的协作岛、巨大的交互式屏幕墙、以及点缀其间的、充满几何美感的休憩区。这里将成为孕育下一代数学思想、催化数学与量子计算、人工智能、生物信息等前沿领域深度融合的圣地。
苏沐雪的第一堂课,是面向全校本科生的《现代微分几何与前沿应用》。能容纳三百人的大阶梯教室座无虚席,连走廊都站满了人。学生们眼中充满了对这位传奇学姐、学术偶像的崇敬与好奇。
苏沐雪站在讲台上,没有PPT,只有一支粉笔和一面巨大的白板。她从容开讲,从古典的黎曼几何,讲到流形上的非线性分析,再自然过渡到她获得菲尔兹奖的“奇性控制理论”,最后延伸到TSCE加密、量子“河图”中拓扑量子比特的数学本质…她的讲述深入浅出,逻辑缜密,将抽象的数学之美与现实世界的宏伟应用完美结合,仿佛在学生们眼前展开了一幅由真理与智慧绘制的壮丽星图。
课堂上鸦雀无声,只有粉笔划过白板的沙沙声和苏沐雪清泠悦耳的声音。当她在白板上勾勒出一个莫比乌斯环的拓扑结构,并解释其在量子信息缠绕态中的潜在应用时,整个教室仿佛被无形的智慧之光笼罩。
下课后,学生们久久不愿离去,围着她请教问题。人群中,苏辰星安静地站在后排,看着讲台上散发着智慧光芒的堂姐,眼中充满了向往和决心。她知道,这里,燕园,这个“拓扑摇篮”,才是她梦想启航的地方。
苏沐雪的归巢,不仅是为了家庭,更是为了播撒火种。她将以燕园为原点,以“拓扑摇篮”为基地,培养新一代的数学与科学领袖,为“星尘”的未来,为华夏乃至世界的科技发展,构筑最坚实的人才基石。这头在科技苍穹翱翔的鹰,带着满身荣光与深邃智慧,回到了她出发的巢穴,只为下一次,带领更多的雏鹰飞向更浩瀚的星海。
(http://isfxs.com/book/GIEDEJ-74.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isf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