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在写复盘。”
青炭说。
“这是在写一场战争。”
?
“反引导计划”启动的第一天,我的任务是:
伪造一笔失败但节奏完美的交易记录。
目标是让X-Bleed系统记录下我的“成功逻辑”,但它一旦用这套逻辑去实际操作,就会崩盘。
说得简单,做起来却极难。
我必须骗过系统,但又不能让它看出我在骗。
这是一场用文字、K线、行为习惯组成的心理诱导。
更难的是——
我要骗的不是别人,是那个曾经的“我”。
?
我坐在电脑前,打开Notepad,盯着空白页面。
我开始写第一句话:
“今天中午我看了SUI/USDT五分钟图,发现高点未过,短期有下探可能。”
我停了五秒,删掉。
太冷静,不像“我以前会写的风格”。
我重新写:
“中午本来想做SUI的反弹,但点位又觉得太冲了,犹豫了很久,最后还是赌了一次。”
对,带点不确定性,再加点情绪犹豫。
再写下一句:
“进场点偏高,想着能顶一波,结果刚买完就针,止损3.1U,恶心一下午。”
接着我打开K线图,选了个真实发生过的插针图,P了一张假建仓图。
图上止损点设得刚好“合理”,亏不多,但让人心态炸。
最后加一句:
“这波真的是贪了,我明知道这里不是该上的点。以后再犹豫,就空仓。”
然后打上时间,存档。
一笔“假的失败交易复盘”完成。
从语言、结构、截图、节奏来看,和我真实写过的几乎一模一样。
但这单,从没发生过。
?
这不是一次性任务。
是系列投喂。
我必须构造一整套“节奏完美、反应真实、但结论错误”的虚假交易轨迹。
让X-Bleed认为它抓到“林屿行为原型”,然后在链上实际执行时,频频翻车。
但这有代价。
?
第二周,我写到第五笔“假节奏”。
那天我模拟了一笔“高仓压单被爆后强行补仓”剧情。
整段话写得像我凌晨快疯的时候那种状态:
“我知道不该补,但我不补就没法证明自己了。”
“我有点怕,也有点兴奋,赌了。”
我写完,忽然发呆。
那不是假的。
那是我2024年8月真实经历的情绪。
我坐在床边,账号只剩下13.4U,补了最后一次仓,然后爆了。
那晚我没写复盘,我写了遗书。
我差点就去跳楼。
现在为了诱导X-Bleed,我又把那段情绪编进了“假故事”。
我不知道自己是“复盘者”,还是“复刻者”。
?
青炭私聊我:“你还行吗?”
我只回:“感觉快把自己写没了。”
他回:
“我们都写过一堆不属于自己的复盘,
有时候写着写着,就忘了自己原来怎么活的。”
?
那一晚,我点了杯超大杯冰美式。
凌晨三点,脑袋还嗡嗡作响。
我坐在电脑前,手撑着额头,盯着屏幕发呆。
我发现——
我越来越难分清楚,哪些是我经历的,哪些是我写的。
?
第三周,X-Bleed终于出现异常。
LooseDAO技术分支反馈:
“模型偏移率+17.3%,部分地址实际套利行为与策略预设不匹配,预计己误导至虚假节奏路径。”
青炭说:“你写得够真了,他们吃进去了。”
我没回应。
我不是不高兴,而是——我突然感觉,自己在变成另一个人。
一个靠编写“旧时自我”来与黑链对抗的人。
我不再复盘交易,我在复盘命运。
?
但“向量”组织,不止靠程序。
第23天。
我在便利店买早餐。
刚走出门,听到身后有人喊我:
“林屿?”
我转头,是个穿白T、戴耳机、背单肩包的青年。
看起来像个大学生。
他走近我,语气轻松:
“你以前在知乎写过复盘日记吧?我关注你很久了。”
我皱眉:“你谁?”
他笑了笑,递上一张名片。
名片正面是英文LOGO:“VEc”,背面一句话:
“我们想和你聊聊节奏的商业化。”
我心猛地一紧。
VEc。
我回忆起LooseDAO档案中对“向量”组织的模糊描述:
“通常以‘教育咨询’或‘节奏标准化研究组’为名接触现实交易者……”
这人就是“向量”的线下接触者。
我盯着他没说话。
他不慌,继续笑:
“我们没有恶意,反而想合作。”
“你不是一首在写节奏和复盘吗?我们这边正考虑打造一个基于‘情绪驱动’的链上交易辅助系统,你的经验、语言、方法,都非常宝贵。”
“我们想邀请你担任节奏顾问。”
“开价不低,六位数起步。”
?
我没接他的名片。
我只问:
“你们觉得,把一个人活命的挣扎,做成你们套利的数据,合适吗?”
他耸耸肩:
“我们从不做价值判断。我们只做‘信息转化’。”
“你活过来,是你能力强。”
“但我们也可以帮更多人‘不那么辛苦地活过来’。”
“何乐而不为?”
我冷笑:“帮他们活,还是帮你们继续收割?”
他看我一眼,语气淡了几分:
“别太理想主义了,林屿。”
“现实不是LooseDAO。”
“你写的那些字,再真实,也终将被别的力量定义。”
“你不加入我们,就等着被更强的人接走。”
他转身离开。
背影干净,利落,像一根擦过烟灰的火柴。
?
我没有追上去。
我只是坐在便利店门口,盯着自己那包还没拆封的豆奶。
我知道,“战争”真的开始了。
我不是在骗一个系统,而是在对抗一个组织。
而这个组织,己经把触手伸到现实里。
?
我回到出租屋。
电脑屏幕还停留在我昨晚写的假节奏文档上:
“我犹豫了三秒,还是冲了。”
我坐下,手指在键盘上敲下:
“这三秒不是假的,是我真正经历过的。
你们用数据模拟‘我’,却永远模拟不出那三秒里的恐惧和希望。”
我关掉了模拟文档。
然后,打开了一个新窗口:
【标题】:林屿计划 · 真实更新日志
我要重启“真实节奏”。
不为诱导,也不为战斗。
而是告诉那个被我一笔一笔写虚的人:
“你还在,我没让你死。”
?
【第二章 完】
(http://isfxs.com/book/HFECCD-23.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isf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