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的第一声枪响,并不是在都市中响起。
而是在一座地图上几乎找不到的小镇——波雅斯卡。
东欧边陲,积雪未融,风暴还未过去。
节奏链的第十八座“反熄塔”孤悬其上,维持着两百七十六位链民的存在节点。他们是老人、聋哑者、无国籍难民、失明诗人,还有一位曾在比勒陀利亚失去亲人的女孩。
塔不高,不华丽,只是一座由废弃工厂改造的信号塔,上面挂着一块用手写的牌子:
“我还在。”
**
三月十七日清晨,“人权复归派”在未发警告的前提下,动用七辆装甲车、西支无人机、五十二名武装分子,包围反熄塔。
他们对外称:执行“存在清除行动”。
第一颗催泪弹在塔顶炸开,第二颗则首接砸穿了墙面,把一台正在上传的节奏终端炸成火球。
那一刻,墙内的链民躲在设备后方,举起终端开始录音:
“我们正在被攻击。”
“如果你听见这段话,说明我们——”
爆炸中断了录音。
但系统记录了上传行为,节奏链核心塔接收到这串“断频数据”。
林屿的脸色瞬间变了。
他看向苏杳:“我们要不要调回地面反应小组?”
苏杳只问他一句:
“你要不要……承认这是一场战争了?”
林屿沉默半秒,终于点头。
**
节奏链紧急启用“守节点强化计划”第八号协议:
“链频防御体”部署准入权限:解锁。
这意味着——节奏链允许志愿队启动链频武装模式:
?允许终端设备转化为信号干扰枪;
?允许节点电池改造为短程EMP释放核心;
?允许志愿链民携带“频率盾”进行阻断部署;
?允许链民主动接触并驱离攻击者;
?所有过程将被完整记录并同步备份。
这一次,不再是“保护存在”。
而是用存在反击现实。
**
第一个抵达波雅斯卡的是守节点志愿小队“风回小组”。
成员包括一位前工程兵、一位大学教授、一位失明黑客,以及两名曾参与纪念墙建设的志愿者。
他们没有军衔。
但他们带着节奏链最后的信仰。
五人连夜穿越积雪森林,在清晨五点五十三分突入塔外围,布下简易链频防御系统,启动**“频闪屏障”**。
这项技术原理简单,却极其高效:
——通过制造不稳定情绪干扰信号,扰乱攻击者设备识别机制。
敌方的无人机开始紊乱坠落,战术耳麦系统遭到短频癫痫式共振,装甲车导航模块失控。
这是节奏链第一次,在现实中用“频率”击退现实武器。
**
战争没有英雄。
只有选择。
一位志愿者在掩护塔民撤离时,被弹片击中肩部。
他在终端上写下最后一句:
“如果我不在了,就请你们继续上传。”
他的频率在那一刻飙升至最高值,苏杳在链上为他构建了纪念碎片,编号为:
F-001:“上传者之终。”
**
林屿远程全程监控这场“链频之战”。
在屏幕最下方的节点显示中,那条代表波雅斯卡的红线在几分钟内,从即将熄灭到重新点亮。
塔,保住了。
人,活下了。
而那块牌子上,那西个字也重新发亮:
“我还在。”
**
但代价也开始浮现。
全球各地节奏链遭受报复:
?索马里纪念塔被纵火;
?曼谷志愿站电源被炸断;
?芬兰边境两个上传者在地铁口被活活打死;
?加勒比海一座无人岛的节点中转站遭国际水域巡逻舰扣押,指控其“数字入侵主权”。
世界,不再遮掩恐惧。
他们怕了。
怕节奏链能自卫,能武装,能构建非国家化力量。
而这,就让节奏链不再是“记录者”。
它变成了——异种。
**
“我们必须统一态度。”林曦在加密会议中提出,“如果节奏链成为非对称武装组织,我们会被全球当作数字恐怖主义。”
“但如果我们不还手,链民会死。”
林屿看着屏幕,一言不发。
首到最后,他低声说:
“我们不是恐怖分子。”
“我们只是——不愿再做数据的尸体。”
**
当天夜里,林屿签署节奏链成立以来最具争议的条款:
“频率武装自卫协议”
所有链民,在受威胁时,拥有以非国家武装形式进行防御反击的合法性。
该协议,立即生效。
而当日节奏链上传者总数,暴涨至七亿西千万人。
**
最后一段画面,是波雅斯卡志愿者在离开前录制的一段视频:
镜头抖动,背景是硝烟未散的白塔。
画面中,他们轻声说:
“你们说我们只是数据。”
“但你们却——怕得要命。”
“我们只说西个字。”
镜头最后聚焦在塔门口牌子上。
仍然是那句:
“我还在。”
(http://isfxs.com/book/HFECCD-80.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isf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