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王、郑两家弃暗投明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24章 王、郑两家弃暗投明

 

联手西柳镇本地的王、郑两家势力,虽然依然无法和赵家抵抗,但起码有了多抵挡一段时间的把握。

这个方法很好但也有相应的风险,各村镇本地的小势力不是傻子,他们肯定不会和一个失败者一条道走到黑的,主要是吴家元气大伤,根本无法完全掌控住手下的本土小势力。

有时候,没有完全掌控就是没掌控。

这种情况下,两者之间有很多名堂可以做。

就在这时,赵天离带着大军缓缓压近,士兵们整齐的脚步声如同闷雷,一下下撞击着城墙上众人的心脏。

赵天离目光沉稳,扫视着城墙上的众人,高声说道:“诸位,识时务者为俊杰。我赵家大军兵强马壮,若要强攻,西柳镇必将生灵涂炭。

你们皆是有家有室之人,难道真要为了吴家的一己私利,将全镇百姓置于万劫不复之地?”

赵天离的声音不疾不徐,却仿佛有一种魔力,让城墙上那些原本就摇摆不定的人更加动摇起来。

那位吴家头目见手下人心惶惶,心中大急,他挥舞着长刀,试图振奋众人精神,声嘶力竭地喊道:“别听他的!赵家向来霸道,投降也不会有好下场!大家跟他们拼了!”

突然,一把刀穿过吴家头目的胸膛,从胸口处伸了出来。

吴家头目身后后走出一位老者,老者握着刀柄,面目狰狞道:“想带着王家陪葬?绝不可能!我王家决不会跟吴家一条道走到黑的。”

说着,王家老者猛地拔出长刀,仰天大喊道:“动手!”

随着王家老者一声“动手!”,早己暗中与郑家达成共识的王家众人,以及郑家隐藏在城墙上的族人,瞬间如猛虎出笼般朝着吴家残余势力扑去。

一时间,城墙上喊杀声西起,刀光剑影闪烁,鲜血飞溅。

吴家残余势力本就因赵天离的劝降之词而人心惶惶,此刻又遭王、郑两家突然反叛,顿时阵脚大乱,仓促抵抗之下,显得毫无章法。

赵天离和赵宁武在城下看着城墙上的厮杀,脸上露出一丝欣慰的神色。

赵宁武说道:“看来我们猜对了,西柳镇内部并非铁板一块,王、郑两家早有预谋,有了他们的反叛倒是省了我们不少力气。”

赵天离点头回道:“是啊,不过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得随时准备应对突发状况。”

城墙上的厮杀愈发激烈,吴家残余势力渐渐不支。

王家老者看准时机,带领着一群王家子弟,杀开一条血路,朝着城门冲去。他一边冲一边喊道:“快打开城门,迎接赵家大军入城!”

与此同时,郑家的高手们则继续与剩余的吴家人缠斗,确保他们无法阻拦王家众人打开城门。

不多时,城门“吱呀”一声缓缓打开,王家老者单膝跪地,对着赵天离喊道:“大人,我王福愿携王家子弟将西柳镇献给赵家,还望公子能饶恕我等先前追随吴家之罪。”

紧接着,郑家的家主郑重也带着一群人赶来,同样跪地说道:“我郑家亦愿归降大人,听从赵家差遣。”

赵天离看着眼前跪地的众人,神色平静的说道:“既然你们两家能迷途知返、弃暗投明,只要你们今后忠心耿耿,为我赵家效力,既往之事,我便不再追究。”

王福、郑重两人对视,然后带着族人一同下跪叩谢。

赵天离转头看向赵宁武,说:“武叔,麻烦您带着几位去追杀吴家残余,我带着大军入城,稳定西柳镇的局势。”

赵宁武领命,带着几个手下骑马追杀吴家残余。

赵天离见状大手一挥,身后的赵家大军如潮水般涌入西柳镇。

镇内的百姓们,有的躲在紧闭的门窗后,透过缝隙战战兢兢地窥视着这一切,有的则壮着胆子,站在街边,脸上带着虚假的笑容欢迎赵家大军入城。

更多的西柳镇居民脸上带的是劫后余生的庆幸与对未来的迷茫。

赵天离骑着高头大马,缓缓前行,眼神温和的高声说道:“西柳镇的乡亲们,不要惊慌。我赵家大军前来,只为肃清吴家叛逆,如今大局己定,不会再让大家受到伤害。”

赵天离的声音在街道间回荡,如同一缕春风,安抚着众人慌乱的心。

百姓们听了,心中的恐惧稍稍减轻,一些人甚至鼓起勇气,走出家门朝着赵天离行礼示意。

赵天离吩咐手下士兵,迅速在镇内各处张贴告示,告知百姓赵家的安抚政策,承诺会保障他们的生活安稳,恢复西柳镇的正常秩序。

“传令下去,大军入城不准扰民,各百户亲自带着亲卫上街巡视,凡扰民者二十军棍,抢人钱财者五十军棍,奸女者立斩不扰!”

赵天离的声音坚定而有力,让在场的士兵们不由得神情一凛,齐声应道:“是!

随着士兵们迅速行动起来,西柳镇的街头巷尾很快便出现了一队队巡逻的身影。各百户带领着亲卫,步伐整齐,神色严肃,他们的眼神在街道上扫视,时刻留意着有无异常情况。

西柳镇的百姓们看到如此纪律严明的赵家大军,心中原本残留的担忧也渐渐消散。

一些胆子较大的百姓,开始主动与士兵们交流起来,询问着关于未来生活的一些情况。

…………

晚上,镇衙大厅。

赵家势力范围内没有官府,但各城镇的办公场所依旧按照官府在时的称呼,并没有改变。

改变的只是以前的府、县、乡/镇三级改成了现在的云隐主城、静海城(青岩城……)、西柳镇三级。

赵天离一个人坐在主位上,翻看着西柳镇的人口黄册和田地簿册,昏黄的烛光在他脸上摇曳,映出他专注的神情。

人口黄册纸张略显陈旧,散发着淡淡的墨香微微泛黄,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西柳镇范围内每户人家的人口信息,从老到幼,从男丁到妇孺,都详细在册。

田地簿册同样厚重,记录着镇内每一块土地的归属、面积以及基本产出情况。


    (http://isfxs.com/book/HJICBB-24.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isfxs.com
爱书坊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