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宋仁杰就站在了学子前面的一个高台之上,他摸了摸自已的胡须,对着面前的学子们大声说道:“诸位学子们好,欢迎来到一年一度的雅集会。为了公平起见,我们墨香酒楼的规则与往年一样,同样采用糊名抄录之法,请的还是十分有学问与名望的三位老先生,他们分别是孟学渊、韩德馨、柳博望三位老先生。”
“不过今年柳博望老先生因为身体原因无法来此,因此,我请了另外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前来代替,他就是咱们朔风郡进士出身的李鸿曦李大人……”
听到“李鸿曦”三个字,下面的人瞬间就不淡定了。还没等宋仁杰介绍完,就有人激动地问道:“是那位做过文典阁编撰,因为不满朝廷对待胡人割地而辞官的一甲第三名的探花李鸿曦李大人吗?”
宋仁杰点了点头回道:“没错,就是那位李大人。”
听到肯定的回答后,下面瞬间一片哗然。
不过见到下面人的反应,宋仁杰的脸上反倒浮现出一抹得意的笑意,他干咳了几声后继续介绍道:“李大人虽然已经辞了官,不过依然是咱们整个朔风郡的文坛大家……”
此时就连楚灵芸都有些不淡定了,她往江乐阳身旁凑了凑说道:“听说李鸿曦听到割地赔款的消息后极其恼怒,私底下发了不少的牢骚,惹得皇上十分震怒。若不是咱们的老师出来求情,估计早就人头不保了。”然后皱着眉头问道:“人家都说李鸿曦嫉恶如仇,并且还是一个十分固执的人,不知道这墨香酒楼是如何请得动他?”
“这一点确实很难让人理解。”江乐阳思虑了片刻后皱眉说道:“这墨香酒楼并无一点官府的身份,我本以为他们举办雅集会,为的是增加名气,吸引更多的文人墨客前来此地捧场,现在看来,这墨香酒楼确实是不简单呐!”
在江乐阳二人对话之际,宋仁杰的介绍也已经到了尾声。
最后他郑重地对着众人说道:“诸位,今年除了评判之人有所变动之外,其他的一切照旧。众位学子们共同选出一个题目出来,写好的大作都会有专人送至二楼进行评判,评判完后会拿下来让大家进行鉴赏,作为二次评判。”
“现在大家共同进行选题。”
只见宋仁杰的话音刚落,下面再次传来了一阵议论之声。
随后就见一名书生率先说道:“咱们去年是以山水田园为题,我觉得今年可以咏史怀古,以古人之智慧,展现今日之风貌。”
“我觉得不妥。”方洋微微一笑反驳道:“借古说今自然是个大话题,不过我觉得此地风流才俊居多,以闺情诗为题,更适合当下场景。”他说完,很是随意地往宋诗诗的方向瞟了一眼。
“不对,我觉得还是送别诗为题比较合适。”张天磊一脸肃穆地说道:“咱们南诏国的公主被逼去往乌桓国和亲,虽然大家没有能力为她做些什么,不过我们作为一个个文人,为其写一首送别诗还是应该的。”
贺松年嘴角上扬,一脸不屑地反驳道:“咱们都是一些普通的学子,为公主写诗,你觉得你也配!”
“再说了,你为公主写送别诗,公主知道你是谁吗?”
张天磊一脸不服气地回道:“公主虽然不知道我是谁,不过她如今去乌桓国和亲,为的是咱们整个南诏国,就凭她牺牲自已为国家的这份忠义,咱们为其作送别诗过分吗?”
“二位还是别为是否写送别诗争论了。”江乐阳缓缓地站起身说道:“咱们南诏国如今虽有好山河,却无昔日景;虽有送别意,却无再回时。归根结底,还是胡人作祟所致。”
“塞原县地处边疆,依我之见,不如就写边塞诗吧!算是对咱们边疆死去战士的致敬,也是对咱们南诏国未来的展望。”
此话一出,瞬间让所有人的心都一震,大家都想起了外面看着送亲队伍离去的那一幕。尤其是那一车一车的粮食,再联想如今南诏国百姓的生活,简直让人能够感到窒息,都点头表示赞同。
见题目已经定下来了,宋仁杰大声说道:“既然如此,今日的题目就以边塞为题,时间还是一炷香的时间,大家现在开始准备吧!”
此时,洛天正站在一边看着热闹,突然感觉有人拍了拍他的肩膀。回头一看,发现凌影不知什么时候站在了他的身后。
还没等洛天开口,就见凌影抢先说道:“我们家公子说了,洛公子胸中自有沟壑,还请洛公子坐到我的位子上去。”
洛天本想客气一下,一看凌影面无表情,根本就没有一丝想要与他说话的意思,他也不再推辞,直接朝着凌影所在的位置走去了。
凌影的座位就在江乐阳旁边,等洛天坐定之后,江乐阳幽幽一笑,故意开玩笑说道:“洛公子可要努力写出佳作呀!我们三人能不能吃上饱饭就看你了。”
“当然!”洛天一脸自信地说道:“既然我坐在了这里,今日的魁首就已经定下了。”
“不过我还是那句话,既然到了这里,你们就得一切听我的安排。”
洛天的话语让江乐阳既惊讶又不解,她惊讶的是洛天哪里来的自信今日一定能够成为魁首,不解的是他为什么一定要让听他的安排。不过她还是抱拳道:“好,既然如此,那在下就拭目以待了。”
江乐阳说完之后开始自顾自地研起了墨,构思起了自已要写的诗词。她的眼神专注,时而皱眉,时而摇头,似乎在脑海中构思着一首绝世佳作。
等到香一点着,她手中的笔很快就在纸上轻轻滑动了起来。
与此同时,其他的一些学子们也开始动起了笔,不时传来轻微叹息声与纸笔摩擦的声音。
只有洛天,显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观察着四周,心里暗自感叹着,没想到自已的人生,还能再经历一次考试的感觉,只是这次对于他来说,完全就是开卷考试。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子们完成的诗词一个一个地都被拿上了二楼进行评判。
此时在二楼的一张大桌案前,正坐着两名须发皆白的老者和一名正往嘴里倒着酒,看上去已经喝醉了的中年男子,他们正是此次的评判者。两名年纪大一些的是当地的大儒,孟学渊与韩德馨。而那名喝着酒的中年男子,就是人们口中所说的李鸿曦。
(http://isfxs.com/book/I0ECGC-9.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isf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