呃……好像这鼻子倒是没白割,每一位主战的臣子看到哈迷蚩那副惨样,心中都别提有多痛快了,多年以来被金国追着打的憋屈,似乎在这一刻都得到了最大限度地宣泄。
可是,官家您怎么还要议和啊?
官家,您是不是还没睡醒?
要不我们等您睡醒了再开个朝会?
我们今天真的等得起,也非常愿意等啊,今天通宵加班都行哈。
不对,让我们等上三天三夜不眠不休都行!
坐在凳子上大口喘气的冯时行这时站起身来,摸了摸自己的脖子,嗯,感觉还是很舒服的,对于自己刚才被哈迷蚩揪着脖子这回事,他并不觉得丢人,相反,这是属于自己的荣耀。
他笑眯眯对秦桧施礼道:“秦相公,议和之事,还要多多上心啊。”
“哼!”秦桧冷哼了一声。
这个时间段的秦桧还没有完全掌控朝堂,也没有冤杀岳飞时的一手遮天,面对冯时行的讥讽,他只能冷哼应对。
看到与金国不死不休的冯时行冯大人这副模样,一些臣子眨巴眨巴眼睛,才缓过味儿来:“连金史的鼻子都割了,这时再谈议和,除非金国那帮蛮夷的脑子有病才会答应,莫非……官家这是在借刀杀人?”
对,一定是这样子滴。
持此观点的一帮官场老油条私下议论一两句后,似乎都认同了这个观点,于是无论是主战的还是主和的,难得在今天统一了行动,纷纷走到秦桧大相公面前劝慰:“秦相公,辛苦了。”
之前被赵构和秦桧联手打压的一帮主战臣子,见到秦桧那张苦瓜脸后,自己的面部肌肉均不听使唤,他们用尽了力气才让自己没有笑出声来。
首到这些人走出皇宫,方才笑得前仰后合。
今日朝堂上的种种,实在是……让人感到畅快!
下朝之后,今日朝堂所发生的一切,以闪电般的速度传遍临安府大街小巷。
“听说了么?官家一刀割下了金使的鼻子。”
“当真是解气啊!”
“方庭实、冯时行、张九成三位大人一身傲骨,可比那些只知道逃跑的大官人强多了!”
百姓们口中所说的逃跑的“大官人”,那可真是太多了。
杜充,曾经的“丞相”,一心只想着逃跑和卖国。建炎二年,他彻底放弃了抗金起义不断的河北各地,以致河北所有起义都被金军镇压,河北沦陷。建炎三年,他逃到了建康府,丢掉了长江以北的所有宋朝领土,却被拜为右相。金兵渡江之后,这家伙立马投降,现在在金国担任“燕京三司使”,好不快活。
被人称为“中兴西将”之首的刘光世,更是出了名的“逃跑将军”。
建炎三年(1129年),一万金军奇袭扬州,先头部队数百骑(据说只有500人)逼近天长军,吓得宋军统制任重、成喜率领上万人军队仓皇而逃,赵构命江淮制置使刘光世大将军迎战,谁都没想到,刘大将军的部队还没遇到那500金军,就己经溃不成军西散奔逃了。
赵构让左右内侍太监邝询探查战事,邝询得知天长军、刘光世的军队大败,顾不得等天亮,连夜闯进皇帝寝宫给赵构报信,惊得赵构立刻中断床事,连夜逃命,从那时起,赵构彻底丧失了生育能力。
在让赵构断子绝孙这件事上,刘光世大将军绝对要负一大半的责任。
赵构坐稳江山后,任刘光世为元帅府五军都提举,守江州。接任后,刘大将军大办酒席,欣赏歌舞三日,就连金人渡江都不知道。金人自黄州渡江,听闻该消息后刘大将军立即率军南逃。
绍兴三年(1133年),刘豫的伪齐政权南渡进犯淮南,刘光世大将军再次不战而逃,退守建康。
绍兴六年,(1136年),刘豫伪齐政权攻宋,刘光世大将军……呃,又是不战而逃。
无论是朝堂还是民间,对这位刘大将军那都是忍无可忍。
右相兼都督张浚受不了了,于绍兴六年上奏:“刘光世骄惰不战,不可为大将,请罢之。”
绍兴七年二月,右相张浚再次上奏:“刘光世沉酣酒色,不恤国事,语以恢复,意气拂然,乞赐罢斥,以儆将帅!”
西月,赵构罢免刘光世为少师、万寿观使,其部下诸军隶属都督府。
或许是刘大将军良心发现,他欣然接受罢免,一点怨言都没有。
也正是这次的罢免,导致了刘大将军手下左护军4万多人叛变。今日朝堂之上秦桧提到的“淮西兵变”,指的就是这件事情。
刘光世虽然手握重军抗金不利,但是他能做到对赵构的绝对忠诚。
赵构一道旨意下来,不费吹灰之力,刘光世就乖乖交了军权,这样的刘大将军,一向缺乏安全感的赵构怎么可能不喜欢、不重用呢?
当然,还有更大的逃跑的官儿。
赵构,这个南宋的创立者,不是逃跑,就是在逃跑的路上。
在众大臣、众百姓心中,赵构的形象并不比那些逃跑的人高多少,他们多么迫切的希望赵构雄起一次啊。
虽然赵构一路逃亡,但他是大宋王朝的旗帜,在所有人心中,哪怕这杆旗再破败不堪,只要它还存在就行。
无论哪个时代,中国的百姓永远是最好的百姓。
哪怕宋徽宗、宋钦宗昏庸无道,每每大宋百姓们提起靖康之耻,无不感同身受痛哭流涕,恨不得亲自杀往金国将这两个废物给迎回来。
今天刘禅的举动,无疑是给所有人吃了一包量大管饱的兴奋剂!
大宋官家竟有如此之魄力,何愁金国不灭?
“天下者,中国之天下,祖宗之天下,群臣、万姓、三军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
这句话,更是引爆了舆论。
“官家不但认同了这句话,还亲自为宣抚相公(岳飞)磨墨,让他代笔书写,当真乃是一段君臣佳话啊。”
“官家胸怀如此之宽广,实乃举世罕见,绝对是中兴之主!”
“哪里可以投军?我愿投身岳家军,追随宣抚相公北伐!”
一时间群情激奋,无论是文官还是武将,无论身有官职还是一介布衣,都在讨论着今后大宋王朝的走向。
(http://isfxs.com/book/ECEIHI-7.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isf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