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庶子和嫡子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03章 庶子和嫡子

 

与此同时,襄阳城内,蝉鸣透过雕花窗棂钻进书房。

曹铄倚在太师椅上,指尖轻轻叩击着案几,望着对面端坐的蒯良、蒯越兄弟。

这二人皆是荆襄有名的智囊,此刻虽神色如常,眼底却藏着审视的意味。

"二位先生,"曹铄突然开口,拿起案上一卷竹简,正是荆州各郡县的归降文书,"张将军兵至武陵,太守竟以城门钥匙相迎;魏将军入零陵,百姓箪食壶浆。"他的目光扫过蒯氏兄弟,"这其中,想必少不了二位在暗中周旋?"

蒯良抚须轻笑,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赏:"主公推行新政,重农商,荆襄百姓早有耳闻。顺应民心,方为大势所趋。"

窗外的日头渐渐西斜,将三人的影子拉得老长。

曹铄望着这对曾辅佐刘表坐稳荆州的兄弟,心中己有盘算——乱世之中,人才与人心,才是比十万大军更锋利的武器。

青瓷茶盏轻叩檀木案几,蒸腾的热气在曹铄与蒯氏兄弟之间氤氲。

曹铄执壶的手顿了顿,琥珀色的茶汤在杯中荡出涟漪:"二位先生久居荆襄,必对这方水土知之甚深。不知对荆州新政推行,可有金玉良言?"

蒯良修长的手指着杯沿,竹影在他眉间投下细碎的阴影:"半月后的科举取士,还望主公详加指点。"他特意咬重"科举"二字——自徐庶提出此议,荆州世家便暗潮涌动,这看似公允的选拔,实则是搅动旧秩序的风暴眼。

"此次考试分设经义、策论、实务三科,总分百制。"曹铄取出一卷黄绢,墨迹未干的题目示例在阳光下泛着微光,"依分数高低排定名次,不论出身门第。"

蒯越闻言击掌,玉制腰带撞出清响:"好个'不论出身'!如此一来,便是世家大族也挑不出错处。"

蒯越说的是实话,你杨家是大家族,在蒯、蔡、庞、黄这些家族面前就是小家族了,出身这个东西就像比谁富裕一样,攀比下去,你总会觉得有人在自己之上…

蒯良却突然轻笑,折扇轻点案上的《礼记·内则》:"主公真正想要的,是让各府庶子也踏入考场吧?"他的声音淡得像春日的柳絮,却字字戳中要害。窗外老槐树的影子晃了晃,仿佛也在为这隐秘的真相屏息。

曹铄靠向椅背,玄色锦袍扫过雕花扶手:"子柔先生可知,我曾见过一位蒯家庶子?"他的目光穿透窗棂,落在庭院里修剪花枝的小厮身上,"他七岁能诵《春秋》,十岁解《九章算术》,却只能在族学里为嫡兄研磨。"

蒯良的瞳孔微微收缩。他当然知道那人——三弟房中的庶长子,聪慧过人却不得入族谱。

世家大族维系百年的根基,正是这严苛的嫡庶之分:嫡子承继爵位田产,庶子依附而生。就像精心修剪的盆景,多余的枝桠必须被扼杀在萌芽中。

"庶子难道不是家族血脉?"曹铄突然起身,袍角扫过满地竹简,"若他们能入朝为官、封疆一方,何尝不是光耀门楣?"他的声音带着难以察觉的冷意,"子柔,你我都清楚,这种人为制造的鸿沟,早晚会化作割裂家族的利刃。"

蒯越的喉结艰难滚动。他想起去年族中庶支因争田产闹上公堂,最后还是嫡长房出面压下。那些被剥夺继承权的子弟,眼中燃烧的不甘与仇恨,至今仍历历在目。

"若换作旁人,大可借此挑起大家族的嫡庶之争。"曹铄重新斟茶,热气模糊了他年轻的面容,"但我要的不是两败俱伤的乱局,而是让所有人——嫡子、庶子、寒门子弟、平民,都能在同一片天空下凭本事立足。"

蒯良手中的折扇悄然合拢。他突然明白,这看似温和的考试制度,实则是比刀剑更锋利的改革。

当庶子们发现自己能通过考试获得尊荣,当他们不再需要仰嫡子鼻息生存,那些盘根错节的家族纽带,必将在利益与理想的撕扯中松动。

"主公心怀苍生,良自愧不如。"蒯良起身深深一拜,冠冕上的玉珠轻晃,"如此阳谋,既顺应天道,又合乎人心。荆州之幸,天下之幸。"他望着曹铄腰间象征征南将军的虎符,忽然觉得,这个年轻人要改写的,或许不只是荆州的格局,而是整个天下的秩序。

暮色漫进雕花窗棂,在三人身上织就斑驳光影。

曹铄凝视着案头未干的政令文书,忽然抬眼:"子柔、异度,你们说,世家传承千年,靠的只是权谋算计?"他的声音低沉,带着穿透时光的重量,"若我们只顾守住眼前荣华,后世史书又会如何评说?"

蒯良手中的竹简"啪嗒"落地。这句话如同一记重锤,敲开了世家大族最隐秘的顾虑——他们殚精竭虑维系门第,却从未想过百年之后的声名。蒯越喉结滚动,想起祖祠中高悬的"忠恕"匾额,此刻竟显得如此讽刺。

"主公所言极是。"两人同时起身,衣袂扫过满地竹简,"我等愿为新政效力,不负苍生所托。"

"从今天起,子柔入枢密院担任军师。

异度担任南郡太守,我要的是新政在荆州落地…"曹铄下令道。

"谢主公!"蒯良和蒯越这对兄弟大喜,他们也清楚,曹铄这是告诉所有家族,曹铄不是刘表,曹铄要的是顺从,不是对抗,曹铄要的是支持新政的人…

待蒯氏兄弟离去,曹铄独坐书房,案头烛火忽明忽暗。

着泛黄的族谱,目光停留在"曹腾"二字上。

历史上那个被赞为"忠谨奉职"的宦官,其养子曹嵩却豪掷一亿钱买得太尉之位。

这惊人的财富从何而来?他忽然想起徐州百姓提起贪官时的切齿之恨,想起那些被冠以"贪腐"之名倒台的官员——在权力的游戏里,廉洁与否不过是胜者书写的注脚。

"来人。"他突然唤道,"传我命令:从蔡、蒯、庞、黄西族各选两名德高望重者,组成科举监考官署。考试期间,所有人食宿皆在指定地方,不得与外界通联。"这看似优渥的安排,实则是将世家的话语权关进笼子——既然他们垄断学问,那就让他们在众目睽睽下主持选拔。

夜色渐深,曹铄展开荆州舆图,朱砂笔重重划过襄阳城。

瓦解世家门阀,不能靠蛮力强攻。胡萝卜要给足:保留族中子弟的考试资格,许以参政机会;大棒也要握紧:分割教育权,打破知识垄断。这一拉一打之间,方能让千年门阀在不知不觉中改弦易辙。


    (http://isfxs.com/book/G0BJF0-103.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isfxs.com
爱书坊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