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阿芙来说,这是一个架空的时代。
有锦衣卫,有东厂,有点像明朝中后期。
听说,这个时候的锦衣卫不像早期权力那么大,东厂这个庞然大物还在锦衣卫之上。
朝廷的风起云涌暂时还破坏不了阿芙的生活。
有了白副千户的照顾,她们一家生活在京城里,该做生意做生意,小日子还是很不错的。
对于谢离而言,这段时间的人口拐卖案,替他初入职场了解锦衣卫的结构,有了深刻认识。
他窥探到了这时候朝堂里面的冰山一角。
在没有进入锦衣卫系统之前,他认为的东厂,锦衣卫,大理寺,刑部,都是差不多一样的机构,在外人眼中,各有各的用处和权利。
就他了解的锦衣卫,意气风发,绣春刀,飞鱼服,人人都干练整洁,气宇轩昂,办案迅速,雷厉风行。
进入之后才发现,和想象的,根本不是一回事。
拐卖案本身是东厂下发给锦衣卫协同破案的任务,由于中间有大理寺和刑部介入,三足鼎立,形成了几个“天王”打擂台,锦衣卫力量弱小到勉强在夹缝中求生存。
这让谢离知道了锦衣卫虽然是一个独立的部门,但是力量受到牵制,很多事情都不能独立自主,更多时候需要仰仗东厂。
在本朝开国的时候,锦衣卫地位很高,不说与刑部和大理寺平起平坐,但在巅峰时期,两部最高长官隐隐比锦衣卫指挥使还低一头。
随着皇帝的更换,东厂出现,西厂的崛起,大理寺也崭露头角,慢慢的,锦衣卫地位越来越低,随着西厂被东厂消灭,慢慢形成了现在的格局。
可以这样说,东厂和刑部在陛下眼中最好用的,大理寺次之,最末尾是锦衣卫。
由于陛下对东厂最亲近,所以东厂隐隐比刑部地位更高一点。
对作为外廷的刑部和大理寺来说,内廷的东厂才是他们共同的头号敌人,所以很多时候刑部和大理寺一条心。
而对于东厂来说,单一的刑部和单一的大理寺都不足为惧,要是他们联合起来一致对付他,就有些棘手了。
所以东厂除了背靠陛下之外,还扶持了锦衣卫,一起同大理寺和刑部打擂台。
所以除了三足鼎立之外,还隐隐形成了西方稳定的局势。
谢离想,这也可能是皇帝陛下想要的结果,西个部门成为他手里的牌,谁听话,谁好用就用谁。
其实大理寺和刑部也不是一条心,只不过有最大的敌人东厂在,他们有时候才会会联合起来。
比如这一次破获的拐卖案,两个堂部为了利益,都想把案子接过去。
东厂不想他们任何一家独大,又怕他们联合起来不让他参与,就把锦衣卫也拉了进来。
对于现在的锦衣卫来说,有东厂在上面挡着,他趁着机会捞功劳,越多越好,锦衣卫要是此时不发力,将来可能真的没有用武之地了。
要是刑部和大理寺把案子接过去,肯定没他们什么事。锦衣卫也就没有机会在权力的斗争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这次的拐卖案就是很好的例子,本来陛下对东厂日益倚仗,内有东厂,外有刑部和大理寺,锦衣卫权利持续收缩,要是再不参与,说不定哪天就会被首接淘汰。
同时,也庆幸,东厂这个“老大“”给力,和大理寺与刑部据理力争,让白百户升了副千户,谢离也升了总旗,锦衣卫集体又记了一个功,朱指挥使在陛下那里也露了一个脸,可谓是收获颇丰。
即使最大的功劳东厂拿去了,也没关系,“老大”吃肉,他们喝汤也行。
至于以后,锦衣卫是选择一首仰人鼻息,处处受东厂的限制,还是重振旗鼓,回归往日的辉煌,还得另说。
这时候己经接触过权利的谢离感叹:真不知道当初进入锦衣卫是不是一个正确的决定?
当初他想要成就一番事业,好脱离家里的桎梏。
但他能选择的路很窄,思考了许久,发现:
东厂肯定不行,总不能做太监吧。
刑部和大理寺自己肯定也进不去。
他被家里限制,还不能考科举。
想要经商,自己又没本钱。
左思右想,还是没有办法。
后来通过机缘巧合,他进入了锦衣卫。能做锦衣卫,对他来说,是目前最好的选择!
要说有没有后悔进入锦衣卫,那肯定是没有。
他很庆幸,进入锦衣卫能体现自身的价值。
选择了这条路,他就得好好的经营下去。
……
他进入锦衣卫,父亲是知道的。
府上的大哥和后母也是知道的。
只是他们都不在意。
即便他从锦衣卫小旗升为锦衣卫总旗,对于他们而言,也没有什么大不了,在他们眼中,锦衣卫总旗,给他们提鞋都不配。
只有对于他自己来说,是惊喜。
升职,是对自己努力的肯定!
也是他通向独立自主的道路。
(http://www.isfxs.com/book/G0FIIE-11.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isf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