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树下的那次猝然相遇,像一颗投入心湖的石子,在晏昼平静(或者说麻木)的中专开局里,激起了久久不散的涟漪。林晓薇真的也在这所学校!这个认知,最初带来的震惊和无措渐渐沉淀后,一种难以言喻的、隐秘的庆幸与期待,开始在晏昼心底悄然滋生。那本以为彻底断绝的线,竟然被命运之手笨拙地重新接续了。
很快,晏昼便得知了林晓薇的专业——幼师。这似乎解释了她的出现。幼师专业在这所中专里算是比较“体面”和“热门”的专业,聚集了不少像林晓薇这样开朗活泼、能歌善舞的女生。她们的教室和琴房在校园的另一端,靠近新建的艺术楼,与晏昼所在的、弥漫着机油和焊锡味道的计算机专业实训楼,隔着大半个操场。
虽然不同专业,但同在一所规模不大的校园,相遇的机会远比晏昼想象的多得多。中专的管理比中学松散许多,课业压力也相对轻,这无形中为两人重新接触创造了空间。
学生食堂是每天必然交汇的地点。晏昼总是习惯性地在人群里寻找那抹亮色。起初,林晓薇似乎也有意无意地避开他所在的区域。但有一次,晏昼端着打好的、只有素菜的饭盘,正低着头寻找空位,一个熟悉的声音在旁边响起:
“晏昼?这边有位置!”
晏昼猛地抬头,看到林晓薇和几个幼师班的女生坐在不远处一张桌子旁,正朝他招手,脸上带着自然的笑容,仿佛梧桐树下那次尴尬的重逢从未发生。晏昼的心跳瞬间漏了一拍,脸微微发热,在几个女生好奇的目光中,局促地走过去坐下。
“真巧啊,又碰上了!”林晓薇的语气很随意,用筷子指了指他盘子里寡淡的青菜,“你就吃这个啊?”
“嗯……够吃了。”晏昼低着头,扒拉着米饭,不敢看她。
“我们晓薇刚才还说,这食堂的土豆烧肉今天好像还行,你要不要尝尝?”旁边一个圆脸女生(就是上次梧桐树下那个)笑着插话,眼神在晏昼和林晓薇之间瞟来瞟去。
林晓薇嗔怪地拍了女生一下:“多嘴!”然后,在晏昼还没反应过来时,她竟然用自己的勺子,飞快地从自己盘子里舀了一小块油亮的红烧肉,放到了晏昼的米饭上!
“喏,尝尝!别老吃青菜,没营养!”她的动作自然流畅,带着一种不容拒绝的熟稔,仿佛初中时那个爱“欺负”他的同桌又回来了。
那块小小的红烧肉,躺在晏昼雪白的米饭上,散发着的香气。晏昼看着它,又看看林晓薇带着点促狭笑意的眼睛,耳朵根都红了。周围的女生发出低低的哄笑。晏昼只觉得一股热气首冲头顶,他慌忙低下头,把那块肉连同米饭一起扒进嘴里,味道都没尝出来,只觉得脸颊烫得厉害。林晓薇则若无其事地和同伴继续聊天,只是嘴角的笑意更深了些。
这次“食堂投喂”事件后,晏昼和林晓薇在食堂“偶遇”的次数似乎莫名地增多了。有时是林晓薇主动招呼他拼桌,有时是晏昼看到她那边有空位,鼓起勇气坐过去。虽然大部分时候他只是沉默地吃饭,听着她们聊幼师班的趣事——弹琴时谁又跑调了,手工课做了什么小玩意儿,哪个老师特别严格……但那种坐在她旁边,感受着她鲜活的气息和笑声的氛围,让晏昼感到一种久违的、带着暖意的安心。他不再是那个完全被隔绝在外的影子。
中专的集体活动比初中丰富得多。周末有时会有露天电影放映,或者在简陋的礼堂举办新生联谊会。
一次联谊会上,幼师班的女生们表演了一个集体舞。林晓薇站在前排,穿着统一的白色舞蹈服(学校发的),身姿挺拔,动作轻盈而充满活力。聚光灯下,她笑容灿烂,像一朵盛放的栀子花,瞬间吸引了全场的目光。晏昼坐在后排的阴影里,仰头望着舞台上光彩夺目的她,心脏像被什么东西重重撞击着,既为她感到骄傲,又生出一种更深的、难以言喻的自卑。她是舞台中央的焦点,而他,只是台下无数模糊面孔中的一个。
表演结束,人群散场。晏昼随着人流往外走,在礼堂门口昏暗的灯光下,差点撞到一个人。
“哎哟!”
“对……对不起!”晏昼慌忙道歉。
“晏昼?”熟悉的声音带着笑意。
晏昼抬头,正是刚刚卸了妆、换回便服的林晓薇,额头上还带着细密的汗珠,眼睛亮晶晶的。
“看完啦?我们跳得怎么样?”她一边用手扇着风,一边很自然地问道,语气带着点小得意。
“很……很好。”晏昼的声音有些干涩。
“哈哈,还行吧!累死了!”林晓薇甩了甩马尾辫,看到晏昼局促的样子,忽然想起什么,“对了,你回宿舍?一起走吧?正好顺路。”
于是,在朦胧的月色和校园昏黄的路灯下,晏昼和林晓薇并肩走在回宿舍区的林荫道上。晚风吹散了礼堂里的闷热,也带来她身上淡淡的汗味和残留的化妆品香气。晏昼紧张得手心冒汗,走路姿势僵硬。林晓薇则轻松地哼着刚才舞蹈的曲子,偶尔说两句排练时的趣事。
“刚才那个转圈,小丽差点摔跤,吓死我了!”
“你……你跳得很好。”晏昼鼓起勇气,小声补充了一句。
林晓薇侧头看了他一眼,月光下,她的眼睛像含着水光,笑意盈盈:“谢谢夸奖啦,晏同学!”那声“晏同学”,带着一丝俏皮,瞬间拉近了距离。
那晚短短的同路,成了晏昼心中珍藏的画面。月光,路灯,并肩而行的影子,还有身边女孩轻快的哼唱和笑声。他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感受到,他和她之间那道无形的墙,似乎被这中专校园的晚风,悄悄吹开了一道缝隙。
最让晏昼感到温暖(也最忐忑)的,是偶尔周末结伴回家。邻市到青石镇,坐长途汽车要两个多小时。有时买票凑巧,或者林晓薇主动问一句“晏昼,你这周回去吗?一起走?”,两人便会同行。
在拥挤嘈杂的长途汽车站,晏昼会默默帮林晓薇拎一下那个看起来有点沉的、装着换洗衣物和书本的包。林晓薇也不拒绝,笑着说声“谢谢”。车上,他们通常并排坐着。起初气氛有些尴尬,晏昼紧张得手脚都不知道往哪放。林晓薇会主动找话题,聊学校里的新鲜事,抱怨某个讨厌的老师,或者好奇地问晏昼计算机专业都学些什么(虽然晏昼往往解释得磕磕巴巴)。
“你们天天对着电脑敲代码,不无聊吗?”林晓薇托着腮,好奇地问。
“还……还好。”晏昼挠挠头,“就是……有时候挺难的。”
“总比我们天天对着哇哇哭的小孩子好吧?”林晓薇做了个鬼脸,“不过那些小不点,有时候也挺可爱的。”
话题渐渐打开,气氛也轻松起来。晏昼发现,褪去了初中时那种耀眼的光环和些许的“小恶劣”,中专里的林晓薇更加真实、健谈,也更容易接近。她依然爱笑,依然明媚,但多了一份同龄人之间的理解和亲近。他会听她讲在幼儿园见习时遇到的趣事糗事,也会在她追问下,笨拙地分享一点自己专业实训时闹的笑话(比如第一次拆装机箱被电了一下)。车窗外的风景飞驰而过,车厢里弥漫着各种气味和嘈杂,但晏昼却觉得这段旅程,是他中专生活里最明亮、最值得期待的时刻。
下车后,在青石镇尘土飞扬的汽车站,两人会自然地分开。林晓薇家住在镇中心的职工小区,晏昼则走向工棚区。分开时,林晓薇总会笑着挥挥手:“下周见啦,晏昼!” 那笑容和告别,像一缕阳光,能照亮晏昼接下来好几天的灰暗。
同在一校,频繁的接触如同涓涓细流,无声地冲刷着初中三年累积的沉默与隔阂。晏昼不再是那个只能远远注视、连话都不敢说的影子。他成了林晓薇生活中一个可以打招呼、一起吃饭、偶尔聊天的“老同学”。而林晓薇对他,也褪去了初中时那种或许带着点优越感的距离感,展现出一种更加自然、亲切甚至带着点依赖(比如让他帮忙拎包)的相处模式。
友情在迅速升温,但在这份重新建立的同窗情谊之下,似乎又氤氲着一种若有若无的、超越了普通同学的微妙情愫。林晓薇不经意的触碰(递东西时手指的轻触)、促狭的笑容、专注倾听的眼神,以及那些只对他流露的、带着点小抱怨的分享,都像投入晏昼心湖的小石子,激起一圈圈名为“期待”和“疑惑”的涟漪。
而晏昼笨拙的关心(默默帮她占座)、专注的倾听、以及在她面前依旧会脸红的局促,在林晓薇眼中,似乎也别有一番意味。这份再续的同窗缘,如同中专校园里那些野蛮生长的藤蔓,在无人察觉的角落,悄然缠绕,滋生出连当事人自己都未曾完全明了的、名为“暧昧”的嫩芽。晏昼那沉寂的心湖,被这意外重逢的暖流搅动,正悄然酝酿着新的波澜。
(http://isfxs.com/book/GCJBEG-22.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isf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