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京市调令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03章 京市调令

 

1977年4月,徐小小接到京市调令。

接到调令,夫妻俩商量了一下,等她在京市安顿好,再接两个儿子回京,毕竟京市的教育要比广省强上一些。

接下来的日子里,徐小小一边忙着交接工作,一边忙着收拾行李,准备去京市报道。

京市·1977年5月

火车缓缓驶入京市站时,徐小小整了整衣领。她透过车窗望着站台上涌动的人潮,灰蓝色的制服汇成一片海洋。

"终点站京市到了,请旅客们带好行李物品..."广播里传来字正腔圆的普通话,与广省站软糯的粤语播报截然不同。

徐小小拎起行李——一个印有"为人民服务"字样的帆布包和一个塞得鼓鼓的网兜。

走出车站,五月的京市阳光灼热。徐小小眯起眼,看到不远处停着几辆军绿色吉普车,一个戴眼镜的中年男子正举着写有她名字的纸牌。

"您好,我是徐小小。"她快步走过去,声音比平时提高了几分。

"啊,徐科长!我是亚洲司的小李,谢司长派我来接您。"男子热情地接过她的网兜,"路上辛苦了!"

吉普车驶过长安街,徐小小透过着车窗,看见天安门广场上红旗招展,人民英雄纪念碑巍然矗立,远处的人民大会堂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那就是外交部。"小李指着不远处一栋灰色建筑,"不过您暂时不会在那里办公。新来的同志都要先在东郊民巷的培训处学习三个月。"

徐小小点点头,手指无意识地着衣角。她原以为能首接开始工作,没想到还要培训。谢老师没提过这事。

吉普车最终停在一栋红砖小楼前。院子里种着几棵槐树,白色小花落了一地。

"这是部里的单身宿舍,您住203室。"小李帮她拎行李上楼,"明天早上七点有车来接您去培训处。谢司长说,晚上请您去他家吃饭。"

房间比徐小小想象的要好——一张木床,一个书桌,一把椅子,还有一个带镜子的衣柜。

墙上贴着"抓革命,促生产"的标语,窗台上摆着一盆绿萝,显然是刚放进去的。

她放下行李,坐在床边,床板发出吱呀一声。

傍晚时分,徐小小换上了一套浅灰色列宁装,提着一篮子水果,两个肉罐头出门了。

谢老师现在住在外交部大院,门口有卫兵站岗。徐小小递上证件时,手心微微出汗。

"徐小小同志?"卫兵核对名单,"谢司长交代过,请进。三号楼二单元201。"

"小小来了!"谢师母热情地迎上来,她是个干练的中年妇女,围着围裙,身上带着葱花味,"老谢在里屋接电话,你先坐。"

客厅的茶几上摆着一盘苹果,明显是待客用的。徐小小端正地坐在沙发边缘,不敢靠背。

"别拘束,就当自己家。当初多谢你暗中帮助。这还是我们第一次能坐下来说说话呢!"谢师母给她倒了杯茶,"老谢总提起你,说你会好几国语言,还说你日语比科班出身的还地道。"

徐小小刚要回答,谢明远从里屋走了出来。今天的谢老师似乎比在大学教学时更严肃,鬓角的白发也多了几根。

"小小,适应得如何?"他在对面坐下,声音依然沉稳有力。

"都安排得很好,谢谢老师关心。"

谢明远点点头:"明天开始培训,主要内容是外交礼仪、当前国际形势和部里的规章制度。你要特别注意王副部长的课,他是分管亚洲司的。"

徐小小认真记下。她注意到谢老师说的是"注意"而非"认真听",这其中必有深意。

晚饭很简单——白菜炖粉条、青椒炒鸡蛋和一碗紫菜汤。

但在物资匮乏的1977年,这己是相当丰盛的招待。饭后,谢师母去洗碗,谢明远带徐小小到书房。

"调你来京市,不只是因为你的能力。"谢明远关上门,声音压低,"华日关系即将迎来重大转折,部里需要既懂日语又可靠的年轻人。"

徐小小心跳加速。去年日国首相田中访华,华日建交,但两国关系仍有许多敏感问题。

"您的意思是..."

"明天培训结束后,来找我。"谢明远递给她一个文件袋,"这里面是近期华日交往的简报,只能在这里看,不能带走。"

徐小小接过文件袋,感觉重若千钧。她知道,自己正站在历史的门槛上。

培训处的日子比徐小小预想的更加煎熬。每天早上七点到下午五点,课程排得满满当当。

外交礼仪、国际法基础、各国政要档案...最让她头疼的是政治学习,每周两次,由培训处主任亲自授课。

"同志们,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但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主任是个五十多岁的转业军人,讲话时喜欢拍桌子,"你们是新华国的外交战士,必须时刻保持警惕!"

徐小小坐在第一排,认真记笔记。她能感觉到身后投来的目光——有好奇的,也有审视的。

她是这批学员中唯一从地方首接调来的,又是烈士子女,自然引人注目。

第五天中午休息时,一个梳着两条辫子的女学员凑过来。

"徐小小同志,听说你日语特别好?"女孩笑容灿烂,"我叫周梅,从上海外院调来的。"

徐小小友善地点点头。周梅看起来和她年纪相仿,眼睛明亮,说话带着上海人特有的软糯。

"你在广东时处理过日本沉船事件?真了不起!"周梅压低声音,"其实...我是学俄语的,现在临时改日语,头都大了。"

徐小小正要回答,一个男声插了进来:"烈士子女就是不一样,有特殊照顾。"

转头看去,是个高个子男青年,浓眉大眼,嘴角挂着似笑非笑的弧度。

"张明德同志,你这话什么意思?"周梅皱眉。

"没什么意思。"名叫张明德的男青年耸耸肩,"只是好奇徐同志凭什么跳过正常选拔程序。"

徐小小握紧了手中的钢笔。在广省时,她也曾面对类似质疑,但从未如此首接。

"我的调令是组织决定的。"她平静地说,"如果张同志有疑问,可以向组织反映。"

张明德轻哼一声走开了。周梅担忧地看着徐小小:"别理他。他父亲是部里的老同志,自以为是。"


    (http://isfxs.com/book/EIHCJJ-103.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isfxs.com
爱书坊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