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渠映天光篇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八章 渠映天光篇

 

贞观八年的处暑,关中大地裂开蛛网般的旱纹。李泰站在龙首渠的干涸河床上,指尖着龟裂的土块。远处传来老农的哭喊:"井深十五丈不见水,这是要绝收啊!"

"取我的'量天尺'来。"李泰接过墨竹递来的丈余竹竿,竿身刻着二十西节气刻度。他将竹竿插入河床裂缝,俯身贴耳细听——这是徐福手札记载的"地听术",能辨地下水流。

泾阳水渠三万民夫挥汗如雨,新开的引水渠像巨蟒盘踞旱塬。李泰赤脚踩在渠底,对工匠头目道:"此处坡降再缓半分,可省三成劳力。"老河工赵大望着新制的水平仪惊叹:"殿下这'照板'比老辈的目测法准多了!"

墨竹匆匆跑来:"上游崔家把故渠改了道!"李泰望着断流的旧渠冷笑:"正好,把新渠口拓宽三尺。"当夜,墨家工匠在渠底暗埋陶管,崔家庄丁破闸放水时,反被倒灌的渠水淹了千亩粟田。

太极宫-李世民掂着枯黄的麦穗,穗头轻飘飘不见籽粒。司农卿奏道:"关中三百里绝收,唯魏王新渠灌区有收成。"崔敦礼突然出列:"陛下!魏王擅改龙首渠,坏了地脉..."

"崔卿看看这个。"李世民扔下万民书,绢帛上印满农人的手印,"三原县百姓联名保渠,说新渠救活五万口粮!"李泰适时呈上木匣,匣中麦粒颗颗,正是新渠灌区所产。

郑国渠旧址-李泰望着颓圮的渠堰,对王玄策道:"秦人能用十年修郑国渠,我辈岂能让祖宗蒙羞?"少年侍卫挥动令旗,三千府兵齐声应和。夯土声惊起芦苇荡里的白鹭,却见墨竹带人架起数十架"水龙车"——这是改良的汉代渴乌,能将渠水提升三丈。

五姓七望的探子混在民夫中,偷画水车图样。三日后,崔氏庄园突现百架仿制水车,却在首次汲水时全部垮塌——他们不知龙骨叶板需用桐油浸泡,更不懂轴承要嵌滑石。

长安太仓-黄澄澄的粟米堆成小山,李泰抓起把新麦:"按《平籴法》,今岁官仓收粮价提两成。"墨竹附耳道:"五姓七望正在低价抛售陈粮。"少年皇子轻笑:"放出风声,说朝廷要征粮赈灾。"

次日,东西两市粮价暴跌。当崔氏粮商抢购官仓新粮时,三百艘漕船突然抵京,船舱里全是从淮南调来的占城稻。五姓七望囤积的陈粟,转眼成了无人问津的鼠食。

骊山皇庄李泰踩着薄霜巡视冬小麦。老农陈三捧着陶罐笑道:"按殿下教的雪窖法,粪肥冻过更肥田。"王玄策突然指向田垄——新播的麦种竟被鸟雀啄食大半。

"取我的'惊雀铃'来。"李泰在田边架起十二只铜铃,铃舌系着染红的麻线。北风掠过时,铜铃与麻线共振,惊得雀群不敢落地。半月后,关中农户纷纷效仿,五姓七望的驱鸟药顿时滞销。

龙首新渠李泰凿开冰面,将玉珏浸入寒水。古玉突然泛起青光,水纹在冰面投射出蜿蜒的渠线——这正是徐福手札缺失的"引泾图"。墨竹惊呼:"图上显示渠首应在仲山!"

三日后,工部在仲山腰找到天然溶洞。当王玄策带人打通暗河时,清泉喷涌而出,沿着李泰新绘的渠线首奔关中旱塬。五姓七望的风水师散布"凿山伤龙脉"的谣言,却被百姓用《水经注》砸得抱头鼠窜。

太极宫李世民抚摸着新渠灌区的万民伞,伞骨用麦秆扎成"国泰民安"西字。李泰呈上木匣:"此乃龙首渠灌区的新麦,请父皇尝新。"帝王揭开匣盖,麦香盈满金銮殿。

退朝时,崔敦礼"不慎"跌落玉阶。他怀中的密信飘落,露出"毁渠"二字。李泰拾起信笺轻笑:"崔尚书这字,倒像是拓自《乙瑛碑》。"当夜,墨家工匠在渠闸暗藏机关,五姓七望的死士触动机关,反被活捉示众。

泾水畔李泰望着冰封的新渠,对墨竹道:"开春后在此建水磨坊,百姓碾谷可省半数脚钱。"王玄策忽然指向对岸:"崔家在建水碓!"少年皇子大笑:"正好,让百姓见识下什么叫'借力打力'。"

冰消雪融时,新渠两岸立起百座公用水磨。五姓七望的私碓无人问津,崔氏家主气得砸了祖传的碓臼。而在渠水奔涌声中,关中农户传唱着新谣:"魏王渠,养万民,破豪强,定乾坤。


    (http://isfxs.com/book/HJJCBE-8.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isfxs.com
爱书坊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